传统观念:
当时分封制正趋于成熟发展期,没有比这更可行的国家制度。
分封制节省时间,还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武王伐商成功后,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迅速分封了一批诸侯,对稳定天下安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武王将商畿之地划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打理子姓族人,迅速降服了殷商余孽。
如果当时周人不按传统的分封制,或分封出点差错,那么仅仅一场牧野之战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殷商。
所以,旧制不能轻易更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曾反复斟酌实施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朝中形成两派对立,最终吸取分封制日久天长必将导致天子王权衰弱的历史因素,而采用加强君权制的郡县制。
但事实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利弊参半,即使后来刘邦两种制度分而采之也难免弊端。秦朝之所以短命很大原因取决于制度的决策失误,如果当初实施分封制,绝对不止十几年寿命。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分封制不利于长久,但绝对有利于一时间,至于这个“一时间”到底有多长时间,这得取决于多种因素。
安抚异族
武王打败商朝,只是消灭了殷商部族,其它四方臣服于商的异姓诸侯成千上万,这些异族部落急需要尽快册封加以安抚,以便快速稳定天下。
安抚异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褒封先圣后裔为诸侯,就是将对人类作出过贡献的圣人后代分封立国,一方面让他们去祭祀自己的先祖,另一方也起到了安抚该部族的作用。比如,《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等等。
二是再封殷商附属国,也就是归降于周人的那些异姓诸侯,这些诸侯之前臣服于商,商亡后,见大势已去,便归降到了周。
但这些异姓诸侯总归不让周人放心,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些异姓诸侯的中间,再封自己信得过的同姓或功臣为诸侯。比如鲁国和齐国,南北夹之,紧紧监视着东夷异姓诸国的动向。
也就是说,天子为了掌控天下,必须有无数双眼睛为其所用,那么分封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比如,周人为了监视武庚,在殷商旧畿内部安插了管、霍、蔡三个诸侯国,史称“三监”。
便于管理
分封制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管理,只要将天下划成若干等份,然后从大到小按地理方位分派给有血缘关系的宗室子弟或功臣去代管。天子只要行个册封礼,赐一块祭肉就可完事了。接下去只管享清福,这些诸侯每年自己会来朝贡,而天下仍是天子的“王土”,一举两得。
不像后来的可怜的皇帝们,每天一大堆事务,一支笔都批不过来。偷个懒,又怕漏了重要政事;样样亲力亲为,又精力不够,成了短命鬼;交给亲信打理,又担心越权。
分封制让天子变得轻松,却有利于加强王权。
天子居中,为王畿,然后按王都为中心一层层向外辐射,分封立国,戍守王城。无论外部怎么更改,天子王权的地位永远不可撼动,这个模式即使挪到现在来看也是最安全可靠的。
虽然周朝导致王权衰弱是分封制的原因,但周王室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带头破坏周制,为诸侯树立“反榜样”,上梁不正下梁歪,怪得了谁?也就是说,周天子的王权很大程度上是断送在自己手里的,初衷并没有问题。
结束语:
每一个王朝的兴起,都会反思前朝覆灭的因果,吸取历史教训,从中找寻国家长治久安的良方。
武王统一天下时难道就不曾想到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吗?当然心知肚明,商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征伐过度(帝乙、帝辛两代东征),国力消耗巨大,且给了诸侯兴起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没有及时看清异姓诸侯的不臣之心,任凭其发展壮大而没有及时采取分化削弱措施。而不是什么酒池肉林,或者红颜祸水。
所以周人根本不用怀疑分封制,而且在改朝换代的风口浪尖,周人凭借成熟的分封制随手一套迅速锁取代了天下。
文/堰风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