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文艺作品,一切要素,包括科学知识和幻想都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形象的塑造,并以此作为表达主题的手段。但一部好的严谨的科幻作品,在所有已知的科学知识点上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在未知的部分也要尊重科学的逻辑。所以如果电影在已知的知识点上犯错误是不应该的,比如假设地球自古以来都是由东向西自转就不对了。但是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导致了地球未来发生反转,且这种力量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比如某个天体的碰撞,那就是合理的。否则就会变成玄幻作品,比如假设是超人干的之类。当然玄幻作品也有存在的理由。
这里还有个大众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的问题,比如科学家知道的某些事实,大众未必都知道。电影要照顾目标大众,为了便于大众理解,简化处理了一些细节,也是常见做法。但是电影制作者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作品中出现大量的较低层次的错误。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在之前回复了《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
(***/answer/6657897694352113924/)》、《《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学硬伤,为什么多数人还是喜欢?(***/answer/6657873629939761411/)》,请先参阅。
同时,已经有几个网友回答了,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下吧:
科幻文学是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想而创作的文艺作品,科幻文学作品要包含逻辑可信、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由于网络文学的繁荣,掀起了全民创作的热潮,脑洞大开的梗概层出不穷,以至于目前主流文学圈都把新奇的故事梗概套上科学的某个概念作为当前科幻文学的主流评判标准。创作者竞相追逐的是新奇的故事,而不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
我之前反复强调:所谓科幻,必须是“科学”加“幻想”,科学是科幻大厦的根基,没有科学根基,科幻无从谈起,科幻的大厦根本无法建造。
在西方,科幻和奇幻文学有着严格的划分,奇幻文学可以就人文思考进行大胆的假设,天马行空,无视科学基础。因为奇幻本身的定义就是新奇的幻想。但是科幻与之不同,既然有科学,就必须合理。在雨果奖设定上,也明确了科幻和奇幻的设定,只是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科技概念层出不穷,我们国内媒体在报道上有意模糊科幻和奇幻的划分,凡是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不管有没有科学基础,也不管合理不合理,就全部给戴上了科幻的帽子。
你对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流浪地球》是部科幻电影,难道必须强调是什么"硬核科幻"?!科幻电影,难免是"类科学幻想+科普幻想+科技幻想+科研幻想+科学幻想"式综合视听呈现!科幻电影,实际上是一种泛想象力"奇点"娱乐。观看科幻电影,要"进得去",更要"出得来",观影后有脑洞大开的感觉就很好了,若用科研思维去考量科幻电影,无异于盲人摸象。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引起一些高明者们的"关注",也许还是因为此片成为了"流量地球"。其实,做成一件大事谈何容易?单单就中国人而言,若国人个个打心底对《流浪地球》点赞,即便是那些"横眉冷对"《流浪地球》的国人对此片也能"敝帚自珍",那么今日之中国也许就是名副其实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中国。倘若这样做,并但不是护短,反而是一种集体有意识之自觉,是一种大国心态。今天,我们社会其实缺少这种大国心态。吐痰人人会,很多时候隐忍不吐才是高境!
确实科幻不是科学,但科幻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大胆敢想的科学幻想才能有接下来的科学,当然有了良好的科学积淀才能有实现科学幻想的可能。《流量地球》里的一些所谓“不合理”的科幻剧情,比如地球停止了自转、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等等,我们现在认为是不合理甚至是荒唐,但谁又能保证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实现呢?
我们现在所有的想法都是建立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之上,来判断某些事情是否合理正确,但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不断进步,现在所谓的真理也许就是伪命题,而现在认为的荒唐想法就有可能真的能实现。想想当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
到哥白尼的日心说,
又到伽利略的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
不就是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嘛。一句广告词说的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确实孩子小的时候理想是当科学家,大人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先赚个一个亿”,
需要每个人后天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仰望星空,谁又能否认在几十年、几百年、或是几千年后,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平静不会真的实现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