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陆逊最终却不容于吴大帝孙权,被孙权逼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孙权之所以逼死陆逊,源于他与陆逊在军事战略、内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第一、军事战略上的分歧
早在鲁肃秉政的时代,孙权就制定了控制长江、争霸全国、成就帝业的军事方针。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次高帝之业”——《三国志》
具体步骤是先鼎足江东,而后控制长江,最后北上统一全国。
但是,陆逊不这么看。
陆逊认为孙权的胃口太大,超越了东吴的实力。东吴的核心统治区只有江东地区,兵少将寡,根本无力与曹魏争雄。如果强行发动统一战争,不但不会取得成功,反而会给江东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陆逊的战略比孙权保守许多,核心是“限江自保”——依托长江保持割据态势,休兵养民。
战略上的分歧造成了孙权和陆逊之间几次正面冲突。
比如在孙权想资助辽东公孙渊夹击曹魏时,陆逊就认为这事完全不靠谱。事实上孙权果然被公孙渊给算计了,陆逊尖锐的批评孙权:
“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三国志》
类似的冲突,孙、陆二人之间发生过多次,极大的影响了孙权对陆逊的好感。
第二、内政上的不同思路
陆逊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在江东豪族之中很有政治影响力。而陆逊在内政上的思路,代表了江东士族集团的主流观点。
陆逊推崇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推行德政,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在征战频繁的乱世,更应该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负担,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对臣子要宽厚仁爱、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君臣一心,才能确保江东的平安。
但是,孙权内政方面的思路恰恰相反,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孙权为人严苛,崇尚乱世用重典,对儒家休养生息的理论不屑一顾,认为对民众不能过于仁慈,否则必然被乱民所轻视,法制无法得到执行,社会秩序会愈发混乱。
在对待大臣的态度上,孙权认为要严刑峻法,杀伐果断,不能心存妇人之仁,否则必将引发内乱。
二人在思政理论上也发生过正面冲突,陆逊曾经劝谏过孙权:
“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三国志》
孙权对陆续的规劝,颇为不屑:
“近得伯言表......孤以为不然......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三国志》
可见,孙、陆二人在内政方针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第三、卷入二宫之争
陆逊和孙权间的诸多分歧,已经预示了陆逊的悲剧性结局。而陆逊卷入二宫之争,则直接导致了他的暴死。
陆逊与孙权之间的诸多相左,让陆逊对改变孙权的理念已不报希望。陆逊转而用儒家思想精心教育孙权的皇子。
孙权的第一任太子孙登在陆逊教育下谦恭温和,迥然不同于其父。
孙登去世之后,新太子孙和受到陆逊等人的尽心辅助,亦秉承着儒家的治国理念。
但是,孙权担心陆续为代表的江东大族在自己死后控制朝政,刻意培植鲁王孙霸。由此,陆逊卷入了二宫之争。
随着两位皇子斗争的白热化,孙权决定借机除掉陆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彻底消除陆逊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也可以干掉这个长期以来与他存在重大分歧的重臣。最后,孙权痛下杀手,逼死了陆逊。
结论
作为江东士族的核心人物,陆逊在军政理念上与孙权多有冲突,二人间的矛盾不断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权与陆逊必然走向决裂,等待陆逊的不会是什么好结果。
及至二宫之争爆发,陆逊卷入其中,孙权终于找到机会,逼死了陆逊。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后汉书》
孙权所以逼死陆逊,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逊,约有2个原因: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