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历史,用最常见的逻辑关系来看待这个事件,看看李世民在政变成功之后为什么不杀李渊!
其实,李世民不敢杀李渊,也不能杀李渊!
为什么这里说到不敢杀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李渊出身可不是什么寻常人家,他是当时顶级贵族门阀陇西李氏之人,跟隋朝皇帝杨广还是亲表兄弟。
当时李渊起兵于晋阳,其实是他追随大势,认为自己也可以逐鹿天下。
毕竟当时南北朝和隋朝都是门阀势力当皇帝,一家一姓可换天下。从侧面来看呢,其实也表明了当时造反叛乱实在是犹如喝水一般稀松平常,实在是没有任何忠义可言!
后面陇西李氏李渊在门阀势力中脱颖而出,在隋朝灭亡之时占领隋都大兴城并改名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
这其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异常凶险。
单纯说几个名字,瓦岗寨李密,王世充,背靠突厥的刘武周,还有杀死杨广的宇文氏,都不是善茬,当时按李渊起兵时候的实力来算,其实李渊的实力在里面属于倒数。
那么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实力不强的门阀,却能笑到最后,建立起了一个王朝,难道真的是运气吗?
怎么可能?
当时李渊实力最小是不错。但是人家眼光看的长远,懂得分析局势,还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乍一看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要想在那个乱世之中做到其实千难万难!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当时和李秀宁汇合之后李渊其实有两个选择,一是攻打当时的都城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二是占领东都洛阳。
当时很多人建议李渊占领洛阳,为什么?
因为在杨广时期,他已经利用大运河把洛阳经营起来了,不管从军事,经济,政治意义上都比当时的都城大兴要好得多,可以这么说,占领了洛阳就相当于握住了一个源源不断的钱袋子,可以说是富得流油。
但大兴城呢?缺点就在于路太难走,不管是进还是出,交通实在是没有洛阳方便。
要知道,古代的通讯与交通基本就是靠吼和走,而且在那个战乱年代,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可以说真的不堪设想!
但是李渊还是力排众议选择了大兴。
看到这里恐怕各位都会想不通吧?甚至一部分李世民粉丝都会以为,看,这才是真正的李渊,一个靠儿子才能当上的皇帝,实在是蠢!
其实,大错特错,这才是李渊真正的高明之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他充分利用并发挥了这九字真言!
我们来看看李渊怎么做的。
他直接选择占领大兴城,苟了起来。
他真正的想法是,占据这个三面环山,又易守难攻的都城,行缓兵之计,让东都洛阳做为一道天然屏障去替他遮风挡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举平定天下。
这样一来,面子上却是不太好看,可你架不住李渊能苟啊!他在别人眼里也确实是这么一个面慈又怂的性格,符合他对外的人设!
后来辽东李氏李密率领一部分山东门阀组成瓦岗军一路西进横推,占领了洛阳。
各位不要以为辽东李氏不出名就可以忽略这支力量,当时天下三李之中,辽东李氏最强,其次赵郡李氏,最后才到陇西李氏。
当时李渊直接修书一封写给占领洛阳的李密,大概意思就是恭喜李公夺取洛阳,你放心,我李渊绝对不会在你背后捅刀子,甚至还会以你为首,称臣!
这就是个大忽悠啊,表面上把李密吹的天上少有地上全无,文治武功盖世神威,实际就是个挡箭牌子。
后来宇文门阀的宇文化及在扬州弄死了隋炀帝之后,自封大臣相,率领当时的残留隋军10万余人返回关中。
而要进关中,最直接,最省事,也最绕不开的就是通过大运河直达洛阳再转道进关中,但是当时李密已经占领了洛阳,所以宇文化及二话不说,讨伐李密来了,双方打了个难舍难分。
虽然最后李密赢了,但是实力也被近一步消耗掉了,要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后来的时候被王世充一举攻破洛阳城,成为丧家之犬,逼不得已投靠了坐山观虎斗的李渊。
这时候,昔日瓦岗军的将领包括李密都归附了大唐,程咬金,秦琼就是其中之一。
而彼时的李渊也逐渐壮大了起来,终于露出了他应有的锋芒,背靠都城,派李世民,李道宗,李靖这三李外出征战,夺取天下。
在这里再介绍一位玄武门事变当中的重要人物,当时的太子李建成。
对比当时的李世民其实很容易发现,李建成得资源比李世民好了很多。
第一,妻族。太子李建成之妻是荥阳郑氏出身,这又是一个源自汉朝的世家门阀,还是顶级门阀。
李世民呢,妻长孙氏长孙无垢,属于门阀中势力很弱的那种,在长孙家族,大部分利益都是他老丈人长孙晟在隋文帝时期争取来的,妥妥的新晋门阀。
第二,身份。李建成是嫡长子,又在大唐立国之初被立为太子,原本背后就有父族陇西李氏,母族扶风窦氏,妻族荥阳郑氏的支持,再加上他太子的身份,几乎当时所有好的资源都倾斜与他,毕竟嫡长子又是太子的身份,不出意外就是第二任皇帝,明眼人谁都看的出来,肯定是尽早投靠的好。
李世民呢,立国被封秦王,常年在外征战,靠着自己广交朋友拉拢了一批人,又在后来被封天策上将开府又拉拢一批,但是按照实力来说,太子一系足矣碾压秦王一系。
那么,拥有了这么多的资源,又同时得到了皇帝李渊的支持,李建成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废吗?
答案是,肯定不可能。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除了他是嫡长子的身份之外,李渊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第一,李建成做人做事,颇有乃父之风。这属于李渊言传身教的结果。李渊跟欣赏李建成这种性格,沉稳,踏实,谨慎,而又不失干练,处理政务也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第二,李建成性格使然,做为储君的李建成,或多或少是比李世民少了一些杀气,但是在李渊眼里,这反而是个优点,因为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开国皇帝传位会选择武皇帝的,怕的就是继任者穷兵黩武,从而丢掉江山。所以李渊心里肯定是选择李建成的,继任者只需要像汉朝文景二帝一样,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样大唐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在既得了李渊的支持和真传,同时又背靠三大家族的太子李建成,他的实力可以说是恐怖到任何人都要仰望的地步。
但偏偏出了个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把当时李氏嫡系一脉所有皇亲全部诛杀殆尽,逼得李渊只能选择退位传位于他。
看到这里,其实很多人都觉得逻辑又不通了,李渊作为一个门阀之主,开国皇帝来说,怎么可能这么反智,在明确了继承人之后,为什么还要眼睁睁地看着二儿子一步一步做大甚至自己还在后面推波助澜呢?这不是明摆着让自己的儿子们自相残杀嘛?
其实李渊更恐怖的心思就在于这里。
前面我们说到过,李渊的性格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心狠,手黑,还面慈。妥妥的千年老狐狸,老阴逼一个。
不知道底细的人都被他玩死了,或是在临死前大呼上当,后悔不已。
辽东李密原本还想着收复他陇西李渊的势力的呢,结果呢?为他挡刀还给他做了嫁衣,迫不得已俯首称臣,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舞台。
杨广原本以为这个怂货表哥就是个废物,结果呢?夺了他大隋江山不说,顺便还把他黑的体无完肤,成了千古暴君。
那么,李渊此举的深意又在何处呢?
其实还是得从隋朝两父子开始说起。
那时候的李渊,是隋朝的唐国公,隋文帝杨坚是他的姨父,隋炀帝杨广是他的嫡亲表弟,他在隋朝也是皇亲国戚,甚至比一般的皇亲还要亲,因为李渊打小就死了爹妈,当时他的姨妈皇后独孤伽罗还抚养过他一段时间。
同时,他也是见证了这隋朝两父子是如何从当初的辉煌再走向没落的。
简单两句话来介绍。
第一,颁布阶梯税率,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同时清查门阀隐匿人口,从而达到削弱门阀,又壮大王朝的实力。
第二,开创科举制,意图彻底打破门阀贵族在当时固化阶级,垄断一切资源的目的,把希望下放到底层,让那些寒门学子有朝一日也能金榜题名,出将入相。这既给了底层百姓希望,又极度的削弱了门阀统治官员阶级的势力。
当时的李渊其实也能想象得到这其中的利害之处,于门阀贵族来说,这相当于灭顶之灾,等同于杀人父母,不共戴天之仇。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于皇帝来说,这就是必然。皇帝作为人间至尊,统治一个王朝,自然知道实力就是一切的基础,任何皇帝在自己的治下都不希望,不允许能够威胁到自己皇权的存在。
所以后来做为皇帝的李渊也同样选择了隋朝两父子的老路,弄死门阀。
但他的方式要柔和,阴损的多。
李渊以大唐太子之位,储君之位,第二任大唐皇帝之位为诱饵,在原本太子的势力基础之上,又暗中推波助澜拉起了秦王李世民一脉的实力,诱使李世民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从而让两方势力你争我斗,待得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出面扫除他们兄弟二人背后的门阀势力,彻底一劳永逸,稳固大唐江山!!!!!!
这里其实从很多方面都能看出来。
李渊不傻。如果单纯的立了李建成为太子的话,那么就应该跟朱元璋的做法一样,为太子朱标倾尽所有资源,为他扫除一切障碍,把其他儿子都封出去,守卫边疆也好,闲散王爷也罢,反正不能阻挡太子前进的脚步才对。
那么对比李渊,他应该这么做。明知道李世民有觊觎之心,那么就应该尽早掐灭他这种念头,把他丢去封地,要么镇守一方,要么去当个闲散王爷。
后来李世民不是说军功盖世吗?且不说这里面水分多大,就算是真的,做为皇帝来说,不让你领兵不就行了?大唐能打仗的人比比皆是,你当李靖是工具人吗?他虽然之前有嫌疑向杨广举报李渊造反,但是后来李渊看中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与造诣,这才不计前嫌收留了他,后来的他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打的东突厥闻风丧胆,一听到李靖的名字瞬间变色,这不正是因为他李靖的军威吗?
所以不要搞得在大唐初年没了李世民就好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似的,那是因为李渊故意让李世民去领兵作战,明面上积累军功,然后再吸引门阀投靠,自己再明里暗里的许诺,给李世民一种你行你可以上的假象,从中挑起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争斗,让隐藏在背后的门阀势力斗个两败俱伤,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
这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成立天策府,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让其拥有开府纳贤之权!
在这里或许会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封无可封了才导致的结果。
这种说法等同于扯淡。
哪来的封无可封?加九锡听说过吗?
曹操夺取东汉政权的时候这么做过,李渊一开始打进长安的时候也这么干过,这才叫封无可封,对他李世民,提都没提过,这难道还不明显吗?
但是李渊最终还是低估了门阀的野心和阴险。
在这场权力争斗当中,越来越多的门阀势力察觉到了李渊的用意,所以他们后来干脆罢手,成隔岸观火之势,让李家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更愿意李世民当皇帝!
不然你们真的以为,他陇西李渊能想到和做到的,别的门阀就真的想不到吗?无非就是一个先知后知的区别罢了。
也许正是因为门阀的逐渐退出,导致了李世民这边的实力急剧下降,屡屡被李建成一派打压,甚至一度到了无立锥之地,人人自危的地步。
这才有了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极度危险的状况之下,行破釜沉舟之举,在门阀势力的有意放纵和隐瞒之下,打了李渊一个措手不及,在玄武门前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但是你们真的以为李渊就没有后手吗?他既然敢让两个儿子以身犯险去诱使门阀争斗,怎么可能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呢?
可以这么说,当时李渊有无数种办法把杀兄弑弟的李世民摁死在长安,但是他没有选择这么做,原因无非就那么几个。
第一,作为一个父亲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儿子,就算这头老虎再狠毒,在这种无力回天的情况之下,只能选择尽量减少损失。
第二,李世民是嫡系儿子中现存的唯一一人。李渊原配扶风窦氏就生了四个儿子。
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元吉和老四李玄霸。
李玄霸在李渊起兵的时候就已经病死了,剩下的两个也在玄武门事变中惨死在李世民的屠刀之下,那么就只有李世民这一个选择了。
毕竟李世民再无耻再可恨也是自己的嫡子,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还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这个时候李渊再去追究与惩罚李世民的话,那么这个由他亲手建立的大唐王朝,很有可能会跟隋朝一样,易于他人之手,李渊实在输不起,所以只能在无奈之下传位给李世民。
那么写到这里,作为李世民来说,他还敢在这种情况下再度举起屠刀杀害亲生父亲李渊吗?
又或者,他杀李建成,李元吉是必然之举,但是他杀李渊又有什么好处?再得一个弑父的恶名?
再或者,他杀了李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以武力压制群臣,强制上位,但是李渊的后手以及李渊自身背后的势力会放过他吗?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最接近真相的,逻辑关系通顺的同时又符合当时人物利益的说法。
所以,综上所述,李世民不敢杀李渊,也不能杀李渊!
感请。我是小秋!
李世民的皇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得来的,李渊也成为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第二个太上皇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的龙椅是直接被“扔掉”的。不过唐肃宗曾经想杀过唐明皇,但最终没得逞。
李世民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我相信在他兵变之时是不会有想杀过李渊的想法。李世民的确是逼宫才能得到皇位的,但是那时的唐皇子中我想也就李世民能够坐得稳这个皇位。
李渊是被逼的 ,他也懂得退步,禅让给李世民。李世民识时务且知谋略。
一方面他是自己的父亲,已经杀了自己哥哥了,岂还有弑君杀父之理,他也能够想到若是这样,后人的口诛笔伐恐怕要把自己骂死;
二来李渊并没有和李世民有过过节,说好听点父子情深嘛;
第三就是有李渊在,他能够震住一些开国功臣。而且当时政权刚安定,不易有太多的骚动;
最后就是李渊已经禅位了,李世民是不会做背信弃义的小人的;
李世民深谋远虑是不会做些愚蠢的事情来的,而且咱们在看演义小说中李世民竟然也是被逼的。虽然真正来看,从当时来说他的确是篡位夺权的。幸好从整个历史来看,李世民是个明君,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础。
如若真的没有他的兵变,大唐盛世不知会不会出现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