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7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是蜀汉实力大为损失,后来诸葛亮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见此时的蜀汉岌岌可危,而刘备为了防东吴的追击,不得已亲自驻守白帝城。而三国者,两国想攻,则必有一方得益,此次吴蜀相争,得益的自然就是北方的曹魏,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蜀汉实力大伤之后,曹魏第一时间没有选择“趁你病、要你命”的攻击蜀汉,而是攻击胜利的一方东吴,这是为何?
曹魏选择攻击东吴的第一原因是攻击东吴师出有名;
当年东吴面对刘备的进攻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曾经像曹魏称臣,并且要将长子送到魏国做人质,但是直到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权也没有将儿子送过去。并且孙权于222年十月建号,宣告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这样魏国就彻底与东吴决裂,曹魏出击孙权也是师出有名,而且这次对曹魏而言还是国体(面子)之争,若是不出兵,那么只会显示魏国的软弱,所以才有了曹丕对东吴的第一次征伐。
曹魏不选择攻击蜀汉的第二原因是蜀汉随时防备曹魏;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同时,一直没有松懈对曹魏的防范,《三国志》记载了一段黄权的职责“掉权督江北,以备魏”,可见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一直防范了北方的 曹魏。而他在人事任命上,赵云督江油,黄权督江北,还有一位大将,刘备到去世都没有调动,那就是驻守汉中的魏延。
魏延着重对汉中入口的防守,在险要关口中派驻了大量士兵。当魏国军队来犯,就被拒之于国门之外,无法进入平地。后来曹真、司马懿、郭淮三路大军伐蜀,当时天下大雨山路十分难走,有两路军队无法行军,而魏延等敌军被暴雨搞得疲惫不堪时,率军反击,大破魏后将军费耀、雍州刺史郭淮等。
魏延驻守汉中是刘备防范曹魏进攻的大将,刘备在夷陵之战完全失败之后,即使面对东吴的咄咄逼人,面对内部的叛乱不已,但是他依旧没有调动魏延,也是刘备的这种防范,致使曹魏没有可乘之机。
曹魏选择攻击东吴的第三原因是东吴战线拉长;
夷陵之战发生在现在的湖北、湖南等西部,而东吴的政治中心建康,在现在的南京,两者相距近千里。虽然当时孙权跑到武昌一段时间,但是整体而言,东吴在公元222年7、8月才刚刚打赢夷陵之战,部队需要修正与换防,主力依旧在西边,若是东吴还继续进攻蜀汉,那么东吴的战线将会非常长,曹魏就可以从北方乘虚南下。
一开始曹魏与东吴是盟友,曹魏趁东吴战线过长,来不及回防的情况下,偷袭东吴也不是不可能得手,但是曹魏遇到了东吴名将陆逊。陆逊虽然在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但是他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见好就收,并且将部队拉回北方,致使曹魏的计划落空。
曹魏不选择攻击蜀汉的第四原因是攻击蜀汉,曹魏战线拉长。
曹魏的都城在许昌,为河南,若是要进攻蜀汉,就需要从关中南下汉中,但是当时关中曹魏没有大军,需要从河南调遣,这样一来军队的整体战线拉长,耗费也会增加。考虑蜀汉的防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劳而无功,所以说不划算。
曹魏后来的征伐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曹真、司马懿、郭淮三路大军伐蜀被魏延打败之后,曹魏多年不敢轻易伐蜀。究其缘由就是因为伐蜀战线太长,耗费巨大,稍有不慎就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也是三国中,曹魏多次讨伐东吴,而少次讨伐蜀汉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夷陵之战之后,曹魏做为坐收渔利的一方,伐吴也好,伐蜀也摆,都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收益,而从投入而言,讨伐东吴的投入要少很多,且有师出有名,故而可以将曹丕的此次伐吴可看做一场政治战,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态度。
首先,我不清楚题目所说的“反而攻打东吴”是指的哪一场战役。我分析夷陵之战后,曹魏为什么没有顺势攻打蜀国吧
221年,刘备举全国之精锐,发动了报复东吴的夷陵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备不到葬送了蜀国的未来,更是丢了自己和三弟张飞的性命。
夷陵之战后,曹魏为什么没有趁机攻打蜀国呢?
曹操刚死,新老政权交替维稳
220年,曹操结束了在汉中与刘备的僵持,举兵还朝,并于同年在洛阳病逝。
曹操的死,其实对整个三国局势,都是极其微妙的。首先我们记得有这么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很好的阐明了当时曹操这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历代皇朝一样,结党营私,各自有着自己的势力,谁都觊觎曹魏军团的权利宝座。另外,曹操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手下的文臣武将,不乏跟着曹操一路起兵至此的老人,这些人虽然绝对效忠曹操,但也会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有的私下投靠了曹丕势力,有的私下投靠了曹彰、曹植、等等。曹操死后,魏国新的继承者曹丕,必定会对整个魏国的政坛进行肃反和重新调整,把一些重要的位置安排上自己人。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一切都要稳重有序的进行,特别是我们知道,曹操手下一直有几大军团,负责守卫着曹魏的领土,如果曹丕在这件事上操之过急,不但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很有可能会对政权稳定造成打击。所以,我认为在这期间,曹丕能做的,就是做好各地的防守,而没有做迎接大战的准备。
蜀汉已经没有平起平坐的资本
夷陵之战后,刘备带着荆州系的几乎全部将领共赴黄泉,留给诸葛亮的,除了赵云一人,就剩益州系的人马了,且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
一国之君在战争中陨落,对于整个国家的士气打击是十分巨大的。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面临的处境更加困难,不但要重整士气,组织这些老弱病残防备曹魏或者东吴的乘胜追击,更要稳定朝堂,防止刘备得来不易的益州被某些心怀不轨之人趁机夺了去,果然,朱褒等人伙同蛮夷大族孟获犯上作乱。
所以,在曹丕看来,蜀汉至少在10年内,是没有资格再与曹魏平起平坐了。
况且,赶尽杀绝并不是明智之举。
自古蜀川道路险峻,要想攻打成都,必须要有一系列详尽的作战计划。作为三方的统治者,谁都没想到刘备会大败,更没想到刘备、张飞等蜀汉顶梁柱会在夷陵之战中死去。三方谁都没做好这个准备。所以即便是东吴,也没有乘胜追击。
因为大家都知道,刘备刚起,蜀国上下一定举国悲痛,如果此时对蜀国赶尽杀绝,可能会有机会灭了蜀国,但也可能会陷入蜀国从上而下万众一心的抵抗。如果在蜀汉这一片片连绵不断的山峦之中,与由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打拉锯战,这对东吴或者曹魏都是噩梦,远距离的异地战争,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士气还是粮草,都是大家消耗不起的。且不说三足鼎立,当一方陷在蜀国的泥潭中,第三方必然会趁机偷袭自己的领地。
所以,虽然机会难得,在大家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自然不会盲目出击。
曹丕并不是曹操
如果此时曹操在世,必然不会错过这一大好局势,即便不挺进成都,也会借机对蜀汉或者东吴进行收割,能拿下一座战略要地或关隘城池,对未来的军事布局都是绝对有益的。
可惜就可惜在曹操此时已死,曹丕掌权。曹丕虽然也是聪明之人,但在军事才能上,又怎么能和他的父亲相提并论,再加上政坛未稳,顾虑颇多,曹丕自然更没有胆量进行外侵行动了。
所以,曹魏、东吴都没有对蜀国进行赶尽杀绝,曹魏也没有对东吴下手,关键就在于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大家谁都没准备好,再加上曹魏新老政权交替,更没有心思去抓住这样的机会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