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我是这么看的(仅从三国演义来讲)
第一,司马懿的作用,当时魏国真的是无人可用才启用的司马懿吗?我个人认为不是,当时魏国并不是无人能挡诸葛亮的兵锋,而是魏明帝曹叡要将诸葛亮赶出雍凉,这并不代表魏国无人能挡诸葛亮的兵锋,只不过是战略目的不同,如果在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魏国依旧会使用坚壁清野的战略,等诸葛亮粮草耗尽,趁势反击。
第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北伐时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旧都”也就是长安,那么我们从地图上来看,长安周围一马平川,适合魏国的骑兵奔袭和作战,而不利于蜀国,想要守住长安,需要守住潼关和武关,而这两个地方都是魏国防御的重中之重,周边部族环伺,以上,都需要大量兵力进攻或者防守,况且雍凉二州地广人稀,兵力得不到补充,又很难获得补给,那么诸葛亮手里有多少人?演义说有十万,但是我算了一下,诸葛亮最多只有七万,就算没有司马懿,诸葛亮对阵郭淮孙礼也是很难达到自己的战略意图。我在别的文章里面评论过一句,诸葛亮屡次北伐,除了第一次之外,都和开玩笑似得,人家本来就欺负你兵寡粮少而采取坚壁清野,他还四平八稳的和对方打消耗战,空耗国力。
第三,后续战斗,诸葛亮就算能够占领长安和潼关武关,也无法抵挡魏国的进攻,上面也说了,需要分兵驻守的地方太多了,兵力又无法补充,降兵又不可用,能够分散在东线防御曹魏反击的兵力最多只有三万,还分散在潼关武关北地槐里等地,每处最多只有一万,而少的只有千余人。那么我们算算曹魏反击的兵力会有多少,1.南乡至少一万,宛城至少三万,荆北至少两万,这个方向是攻武关,五万,洛阳,至少三万,荥阳至少一万,许昌至少两万,许昌周边诸郡至少两万,八万,这个方向是攻潼关,河东一万,河内一万,邺城三万,五万,这个方向攻北地,算上雍凉撤退的兵力,至少会有三十万左右,且并不需要担心粮草,只要打消耗,正面交战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赢的面,而潼关,武关,北地,槐里等地有一处被攻破,长安就必须得放弃,诸葛亮不会那么傻,他会见好就收,如果粮草能够支撑到他见好。
第四,局势变化,孙吴不会看着刘汉坐大,更不会和刘汉协力,况且他们是有前科的,就算上方谷司马懿身死,就算诸葛亮的粮草够用,就算诸葛亮拿下长安,就算诸葛亮挡住了曹魏的反击,孙吴绝不会北上进攻合肥庐江寿春三郡,反而会进攻公安秭归渔复,因为相对于合肥庐江寿春三郡而言,公安秭归渔复对于孙吴的威胁更大,到时候就算不真打,在你这三郡外面摇摇旗,诸葛亮都不得不从雍凉二州撤兵,占据陇西之地。
总而言之,诸葛亮“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成败并不会因为一个司马懿的生死而做出实质上的改变,以当时刘汉的国力,除非一举全歼曹魏雍凉守军,否则基本不可能实现,以上均为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三国演义中》中诸葛亮费尽心机,把司马懿诱入埋伏圈,火烧上方谷,却不成想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也无奈发出悲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诸多不顺心连续到来时,让付出没有收获,会让人思想上产生迷信,是否有冥冥中的神秘力量?
上方谷之战,如果烧死了司马懿父子,蜀国在军事局势上暂时优势,能长驱大进,至多攻克洛阳、长安,但却不能克复中原。原因有:
其一,诸葛亮进兵后,战线逐渐拉长,兵少将寡的现实更加突出。毕竟攻下的城池要镇守,进攻的兵马要粮草,这些都需要人。因此,当进攻到一定程度两国就会进入相持阶段,而持久战是蜀军最不利的,魏国战略纵深太大了,从长安洛阳攻到辽东,赤兔马也要跑几天。
其二,诸葛亮身体撑不住。一应军国大事小事,事无巨细,让诸葛亮身心俱疲,事多食少,不能长久。再往前进攻,势必付出更多精力,诸葛亮身体承受力已达极限且长期透支,如在军事作战中还研制木牛流马、连弩等运输作战用品,耗费精力大,难以支撑长久。一旦诸葛亮逝世,可能一切北伐所得又会付诸东流。
其三,三国鼎立,是一个平衡,互相对抗又互相依赖,唇亡齿寒,一稳而大家稳,这种局面孙权能够看清。随着诸葛亮北伐的深入,孙权也会日益恐惧。如果蜀灭魏,东吴能与蜀平起平坐吗?随着诸葛亮北伐深入,孙权一定会开展制衡战争以求自保,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并不能克复中原。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