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时形势而言,满清已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气势和部分条件,就是吴三桂不投降满清,满清入关统一天下,已成定势。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就当时的天下形势而言,可分为四股势力: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后建立的大顺政权,以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攻入四川成都后建立的大西政权,以南逃的明朝宗室、官员和江南明朝残余结合起来在江南一带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和以满族人为主盘据东北多年并早已建立的满清政权。而在这四股势力中,尤以满清势力为最强最稳。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大顺政权。我们知道,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后,1644年四月大顺政权进入全盛时期,大顺疆域囊括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李自成虽然控制范围很大,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也承明制进行了政权建设,如建大顺政权,改元永昌,将明朝的六部改为六政府,实行科举选官制;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免粮,推行地方官制;在军事上实行中、前、后、左、右五营制,有严密的奖惩制和功爵制。但是李自成政权却很不完整稳固,很快就垮台了。其原因有四:首先李自成没有一统天下的打算。农民军攻占襄阳后,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攻克西安后,改西安为西京,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登基称帝,并追尊曾祖以下为皇帝,母吕氏为太后,策封高氏为皇后,陈氏为贵妃;在退出北京的前一天,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行代明称帝仪式,立妻高氏为皇后,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这接连的登基称帝,表现了李自成的不自信,而且呢,就在李自成连连攻城拔寨,兵临北京城下之际,仍给崇祯帝写信,要求崇祯帝封自己为陕甘的西北王,自己就帮助崇祯帝抚叛镇乱,北御满清,可惜竟遭崇祯帝的拒绝。从这些情况都可看出,李自成根本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只想独据一地拥兵自重称王,因此在他的脑子中,就根本没有推翻明朝后的一个通盘打算。常言道: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通盘的打算,就会考虑不周,遇到突发事件,就会仓促应对。其次,没有长远的固基保本之策。李自成农民起义,之所以被称为流寇,就在于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懂得建立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对占领地占领时拼死拼活,占领后像一阵风似的,弃之不惜。不能有效地对占领地加强管理经营,教化诱导,以致占领地对起义军作用不大。同时呢,为了争得农民的响应,大顺政权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推行三年“免征赋税”政策。随着军队的越来越壮大,粮草供给越来越多,但又不能向农民征税征粮,这庞大的军备供应,也只有向明朝旧官吏宗室地主们征讨了。本来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宗室官僚纷纷而降,以求自保,但拷掠制的实行,就无形中将这部分人推向了农民军的对立面。其三,统战工作不到位。对内,李岩是李自成集团中最有战略眼光的人,在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败逃时,李岩提出自己分军去河南发展,以分散敌军追击的压力,但宰相牛金星一向妒忌李岩的才能,就以当时十八孩儿主神器的谶语撺掇李自成,致李自成怀疑李岩有野心,就把李岩杀掉,大失军心民心。同时因为有“三年免征赋税”政策,为了筹备军饷,李自成农民军只好通过没收明朝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和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脏助饷的办法来解决。于是他们制定了拷掠法: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这个方法的实行,让很多已归服投降的明朝宗室、太监、官员苦不堪言,家破人亡,在无形中就增多了大顺军的对立面。本来吴三桂看崇祯帝已死,大明灭亡,是准备归服李自成的,而且李自成已经派人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叛接管事宜,吴三桂也带着随从要到京面圣,但当走到半路,从京城吴三桂家中逃出的两个奴仆拦住了吴三桂,告诉他,父亲及家属被大顺军关押拷掠,硬逼交饷银二十万,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一听怒发冲冠,发誓要和大顺军斗到底。他又率军反回山海关,杀死大顺军派来的接防者。吴三桂又向关外的清军统帅多尔衮借兵,要求助他剿灭大顺军。对外,北面的满清也想和李自成谈判,但李自成坚决不谈,一直视满清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状态;南面的南明,与李自成也有弑君之仇灭国之恨,不共戴天,自然也是刀剑相加;西南的张献忠也是时离时合,游魂不定,李自成占西安,建大顺,过关拔寨进北京,张献忠一直是拥戴李自成的,在李自成建国后又奉永昌年号,可当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后,张献忠所领导的大西军不再尊奉大顺,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更是与大顺军兵戎相见。因此李自成对内对外的统战工作都没有做好做到位,导致一败涂地。
再说南明小朝廷。明朝一向实行两京制,崇祯帝吊死煤山,北京易主后,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这时的南京就成为有实际内涵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成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在慌乱中,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他们最终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史称南明。南明当时名义上是明朝的正统,淮河以南都仍是明朝的官吏,可以说南明尚拥有江淮以南半壁江山,在淮安、扬州、庐州、泗州等四个地方设有重要军事防控区,史称江北四镇,分别有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等四将率军驻守;而且世镇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湖广巡抚何腾蛟、闽浙郑芝龙、方国安,兵力也很雄厚。但是,弘光政权没过一年就被清军消灭了。其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南明内部不和,相互勾心斗角,各自拥兵自重,不听调配;而且江北四镇的兵将还趁火打劫,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在此国难危亡之际,毫无大局观念,面对强敌,因太子案,仍党争激烈,内斗不断,自伤元气;又不讲一点斗争艺术,分不清当前最大敌人是谁,坚持与大顺政权为敌的立场,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南下,对南京都形成威胁时,弘光政权把对付大顺军作为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等清军击溃李自成起义军缓过手后,就全力对付南明弘光政权,结果南明军不堪一击,投降的投降,败亡的败亡,众大臣献降南京,弘光帝被俘,不上一年的弘光政权就垮台了。
接着说满清政权。当年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遗甲起事,逐渐占据辽东之地,建立后金。此后经过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将大明势力逼退至长城一线。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后金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皇太极继位后,改后金为满清,继续扩大满清疆域。到1644年,满清已控制了东北起库页岛,东临鄂霍茨克海,东南至朝鲜半岛,西北迄贝加尔湖,南至长城(辽西到宁远),西南到宣府镇(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大同镇(今山西大同)边外,西达青海(今青海省),北跨外兴安岭的广大区域。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经营,满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皇太极继位后,接受了明朝的先进管理制度,推进满清不断向封建化迈进,建立了以女真贵族为主体,包括汉、蒙古各族上层分子在内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他们完善大臣议政制和满州八旗军事管理制,相继还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加强了对人口地域的控制,还制订了完整的法律制度,接受汉族文化,实行科举选人制。皇太极及其后继者们,非常注重满州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外不断开疆拓土,先后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半岛,不断侵掠骚扰大明,不断让大明为收复辽东、防守边关增筹加码,导致其国库空虚、辽饷日益加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使大明内压外防,积重难返,元气大伤。同时,满清还使用剿抚并用的两手,凭强劲的军事实力,不断耀武大明,树立满清彪悍的战斗力;对归降的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采取优待政策,通过开科取士、任用汉官等一系列措施,给满清聚集了非常宝贵的政治资源,像归降的范文程、洪承畴、尚可喜、耿仲明、宁完我、祖大寿、李永芳等汉人汉将,都陆续成为满清政权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和采纳,为提高满清政权的政治成熟程度奠定了基础,避免了满清政权出现重大政治失误。满清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据史料记载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汉族降将孔有德等联军二万余人,各旗包衣、外藩共计一万人左右,实际兵力约十二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而且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满清军,有着完备的军律军制和军功奖励制,军纪严明,是十七世纪最具战斗力的军队;为了占领中原一统天下,满清内部也十分团结一致,虽然在权力交接时也出现过一些动荡,但过后一如既往还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且呢,为了达到入主中原的目的,满清还打出了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帜,极具迷惑性。
最后说大西政权。西南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1643年在武昌初建。1644年张献忠占领成都后称帝,正式建立政权,年号大西。大西政权辖有四川省大部。1646年,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牺牲,大西政权灭亡,其余部由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带领,一度联明抗清,后遭清军镇压。由于张献忠的大西军势力有限,在四川又实行了残暴统治,不得民心,与前三股势力相比,太过微小,更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了。
综上所述,四股势力,只有满清不仅拥有稳定的根据地,有充足的兵源财源,聚集了丰富的人才,还对内对外策略到位,既打又拉,军队战力又十分强劲,已具备了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实力。作为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手下虽有精兵五万,但明朝一垮,他就没有了军事补给,独自是很难生存的。他夹在李自成和满清中间,只有投靠了一方,才能得以生存。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满清,只有依靠李自成,但李自成不是成事之君,也许与吴三桂联合,能推迟满清入关,但时间一长,李自成内部弊端重重,财政困难,兵源枯竭,是难敌满清入关,一统天下的。
应该放得更开一些去看。中国历史上北方胡人趁着中原王朝中央政府削弱的时机入主中原有很多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五胡乱华时候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代时候的契丹、南宋的女真为代表,虽然入主中原了,但是只限于北方,南方依旧有汉人政权存在。另外一类就是以蒙古和满族为代表的,最后统一了,建立了元朝和清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很重要的就在于是否有强大的汉人军事力量跟他们合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汉奸带路党。这些军队为胡人军队当前锋,他们特别适应南方丘陵密布、水网纵横的地形,了解汉人文化和政权特点,形成了以汉制汉的局面。像元军灭亡南宋的统兵大帅就是张弘范,军队中相当多的是投降的南宋军队,最后崖山海战击败南宋水师的也是投降的南宋水师部队。清朝入主也是有吴三桂和洪承畴为开路先锋,带领的关宁铁骑和满洲汉军旗、绿营都是原明朝部队,战力可观。而五胡乱华时候胡人还是依靠自己部族的军事力量,北方平原适合于骑兵作战,还能发挥作用,到了南方就发挥不出作用,反而兵力捉襟见肘。北方胡人其实也意识到,像五代十国契丹扶持的后晋石敬瑭,金国扶持的张邦昌和刘豫,但是都不堪大用。这些汉人军队的强弱是决定胡人政权能否统一中国的最根本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