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北方匈奴能让大秦帝国修长城?
,如果秦始皇看到了,估计会很生气,这是看不起秦始皇呀!区区匈奴就能干涉祖龙的政治行为,左右祖龙打造铁桶江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秦帝国修建万里长城,不是北方匈奴造成的,匈奴对秦始皇来说还没有那么大的威胁。秦始皇仅仅派出了蒙恬,仅仅用了一个战役就重创了匈奴,歼灭了匈奴十万大军,俘虏匈奴四万余人,匈奴都不敢南下牧马了,哪里来的力量让大秦帝国修长城?
之所以会产生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人这种错觉,完全是我们后人受到了秦朝之后的历史影响。
秦朝之后的古代中国历史,差不多都是中原王朝与草原部落政权博弈的历史。汉朝建国之初,刘邦遭遇白登之围,汉人引以为耻。汉武帝以及之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一个世纪。
两汉以及两汉之间的新朝,魏晋隋唐,都与草原部落政权进行了战争,草原游牧政权经常侵掠中原,经常性骚扰掠夺中原。到了明朝,直接被草原游牧政权给打的修长城进行防御。
特别是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给后人留下了草原政权很强大,中原政权只能被动挨打的印象。
实际上,除了秦朝以及明朝,古代中国哪个政权修过长城?汉唐魏晋隋唐,都不曾修长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代中国人受到了西方历史观的侵蚀,说明了现代中国人历经近代百年耻辱后,小看了我们的祖先。懦弱,内敛,愚昧,农耕民族等一系列不友好的,瞧不起祖先的词汇呼之而出。
不应该赋予长城太多的历史涵义,万里长城只是很长的军事要塞,其功能是方便军队驻扎。边疆之地,修建军事要塞,从而驻军防御,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军事要塞的修建,一般都是以山川地形为基础的。比如南方,是山地丘陵地形,一般都是在主要的交通路线修建小型的城池或者堡垒。而北方一马平川,利用山川地形修建单个的军事要塞,卡住交通要道作用不大。这就是秦朝要将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原因。
地形一马平川,那么流动性就特别大。秦朝修建万里长城就是要限制这种流动性。这不仅仅是针对匈奴,而是为了方便自身内部的管理。中原地区,不管有没有敌人,有没有军事作用,大部分都是修建了城池的。古代中国,中原大地上就是大城池与小城池的汇聚。城池隔绝内外,这是古代版的城乡二元制的管理方式。
从这一点来说,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匈奴,而是为了方便内部的管理。秦汉魏晋隋唐,没有哪一个朝代,其国土是以万里长城为边界的。万里长城的作用只存在于一片区域,方便长城内外这片区域的政治管理。其军事作用是附加属性,这一点与内部大大小小的城池,其功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万里长城,可以限制长城内外的人员以及物资的流动。在古代农业社会,限制不必要的商业行为,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城池的修建,可以阻隔交通,有利于赋税的征收。万里长城的修建,可以卡住商业流通,有利于边关贸易的商税征收。
在汉朝,汉武帝很少利用长城抵御匈奴人,因为以城池为依托抵御外敌,这在军事上没有多大的作用,不能野战的军队,就失去的战争的主动权。没有谁有那么傻,还没有开战,就先让出战争的主动权。万里长城实际上就是方便驻军,一旦有外敌来袭,那么就可以出动军队对战,而不是待在长城内,等着敌军来打。
汉武帝时期,万里长城的最大作用就是卡住商业贸易,可以禁止中原地区的铁器食盐等战略物资流向草原。
在秦朝,秦始皇可不怕匈奴人骚扰,而是担心匈奴人不来。匈奴人来了,反而不用去找,只需长城的驻军出动,就能够打击匈奴。对于秦始皇来说,在大一统的局面下,万里长城能防止六国贵族残余势力向北方流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防止犯罪份子逃往国外。
这是有先例的,据说所谓的匈奴人就是夏朝遗民后裔,在夏朝灭亡后逃往草原,整合了草原的游牧部落,从而形成的大部落联盟政权。
秦始皇时期,在长城驻扎的军队,是名将蒙恬统领的三十万大军。匈奴人都跑了,都不敢南下牧马了,长城需要这么多军队驻扎吗?烽火台的设置,完全可以沟通整个长城,减少驻军。如果要驻扎这么多的军队,那修建万里长城有什么意义?
所以说,万里长城不是为了抵御匈奴的,驻扎三十万大军也不是为了抵御匈奴,而是推行耕战的政策。秦始皇把匈奴人赶出了阴山河套地区之后,在当地设立了九原、辽东、辽西、雁门、北地等郡,这些郡并非在长城以内,而是分布在长城内外。
秦始皇设立郡县后,以三十万大军为主干,进行军屯,又迁徙百姓至边疆各郡进行耕作。这完全是为了出击匈奴,对外扩张作准备。这与秦始皇在南方修建灵渠,出动大军五十万,百姓三十万,共八十万军民平定百越之地的模式是一样的。
万里长城的修建,可不是防守,而是为了进攻。秦始皇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大帝,可不是那种划地自守的守成君主。
只要秦直道完成、万里长城完成、万里长城内外的耕地得到开发,那么在物资储备完成的情况下,就是秦始皇出动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了。只是,还没有等到秦始皇这么做,秦始皇便挂了,秦始皇挂了后,秦朝陷入内乱,随后被推翻,长城三十万驻军瓦解。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才重新将长城驻军给捡起来,并多次引诱匈奴人前来,希望歼灭匈奴人。诱战计划被匈奴人识破后,汉武帝只能大规模出动大军深入草原进行打击。汉朝的版图比秦朝要大很多,除了把辽东设到了长城之外,汉武帝又新设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
秦始皇未竟的事业,是在汉武帝手里完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北方出现大面积自然灾害的时候,常常会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侵。在这些战争中,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互有优势。农耕民族的优势是钱多,人多,军队数量多,后勤补给源源不断。游牧民族的优势除了骑兵战斗力强外,还因为居无定所,可以经常采用“一击即撤”的战术,寻找中原王朝的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一番劫掠之后立刻撤退。
中原王朝虽然人多钱多,但是边防线也长啊。游牧民族专找防守薄弱的地方进攻,中原王朝要想防守,必须在漫长的防线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安排一支能和整支游牧兵团对抗的庞大军力。换句话说,为了能达到攻守平衡,中原王朝要比游牧民族多付出几十倍、几百倍的军事成本。古代生产力低下,供养规模庞大的军队是个极为沉重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去建造夸张的长城的愿因——长城花钱再多,也比常年维系一支庞大的边防部队划算。
在平定了最后一个诸侯国后,秦国天下无敌的军团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秦始皇把目光转向了帝国的边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为了帝国的万年基业,秦始皇决定彻底解决。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诸侯国拼尽全力抵抗秦军的攻势,没有能力再去抵挡北方匈奴的进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已经趁机占领了原来赵国的一些领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把这些匈奴赶跑,然后在边境修筑长城。
长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我们都熟悉的,作为屏障阻拦敌人。另一个作用是作为便捷的军事通道。前面说过,游牧民族的一大优势是机动性好,可以集中兵力攻击农耕文明的薄弱环节。崇山峻岭中的长城可以抵消这个优势,提高防守方的机动性:游牧民族发现一处打不下来,他想攻击其他地方就得绕过群山。而防守方可以从长城上走近路,这样就减少了驻守的士兵,降低了防守的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