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场误会而已,大敌当前之际。秦王怎么舍得杀死房玄龄和杜如晦呢?那岂不是自断臂膀嘛!
事情的真相是,面对咄咄逼人的太子和齐王,李世民本来是打算后发制人的,但是在长孙无忌、程知节等一班文臣武将的鼓动下,李世民又产生了先发制人念头!
先发制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胜利了将会获得一切,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成王败寇嘛!
试想,如此大事,李世民又岂能不寻取以智慧闻名的房玄龄和以果断闻名的杜如晦的意见吗?
可问题是,在太子和齐王的构陷和诋毁下,唐高祖李渊已经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赶出了″天策府″,他们都不在李世民的身边。
有人说,房杜二人不在身边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世民派人召唤他们,他们敢不来吗?
没错,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而且对李世民忠心耿耿。
可问题是,他们的目标太大了,太子和齐王的人一直盯着他们呢?
他们哪敢大摇大摆去见李世民呢!
可是,心情焦虑不安的李世民,却认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了“其他想法″!
于是,派尉迟敬德去召唤他们,还表示如果他们变心了,就杀了他们。
不过,误会毕竟只是误会。
关键时刻,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是乔装改扮,想方设法躲过太子和齐王的眼线,终于见到了李世民。
在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仔细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决定抢在太子和齐王之前发动兵变!
结果,公元626年夏,“玄武门之变”爆发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唐高祖立为太子。几个月后,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房玄龄、杜如晦、魏佂等一批贤臣的辅佐下,终于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历史成就。
首先要说,这里的“杀”并不是真的杀掉,而是双方互相的试探。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当时秦王府最重要的谋士,当时太子与秦王在长安城中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李世民的形势十分的不容乐观。
首先是手下大将尉迟敬德被诬陷谋反下狱,当然谋反是假,所以在秦王的力保下被释放;然后是程知节被外调,同时秦王府的首席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了秦王府。
就在这时,北方边境上东突厥铁骑来袭,李建成趁机奏请李渊由齐王李元吉出征并征调了秦王府的所有大将和精锐部队,以此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军事力量;不仅如此,二人还打算在践行宴上刺杀李世民,当然这个计谋被李世民提前获悉,正是这一消息让李世民下定了决心以武力夺取政权。
当然虽然李世民下定了决心,他还需要知道自己的部下是不是和他一样,所以表面上,还是表现得优柔寡断、不忍下手。尉迟敬德第一个跳出来表明心意,随后就是长孙无忌,几乎所有的幕僚都站出来了,李世民依然沉默不语,并命人取出了一副龟壳,准备占卜吉凶。
就在这时,张公瑾匆匆赶来,看到此情形,立刻摔碎了龟壳,怒言:“如今大事已经毋庸置疑,占卜有什么用!难道说占卜结果大凶,就不行动了吗?”就这样,李世民和秦王府的众位幕僚达成一致。
所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往召回被逐出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参与密谋,这两人也是有意试探李世民的决心,所以尉迟敬德无功而返,带回的答复是:“奉皇上旨意,不能再听从秦王号令,今天如果私下来见,我们岂不是必死,所以不能奉命。”
这时的李世民勃然大怒,他对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叛我?”然后抽出佩刀递给尉迟敬德:“公前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这就是问题中所说的“杀”的原委。
当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再次去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对二人说:“大王已经下定决心,请尽快前往共同策划。”就这样,房玄龄和杜如晦换上道袍,以此掩人耳目,四人分别绕道赶回了秦王府。
正是在这两位满腹韬略的左右手的策划下,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事变的成功。
皇位对于皇子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李家能够君临天下李世民可谓是功不可没,李渊也曾信誓旦旦地保证皇位会传给李世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控制了天下,太子却成为了李建成,这让李世民的心中一阵的不舒服,心中的期望要化为乌有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此他不断的试探着李渊的底线希望能够将太子之位夺回来,李建成对于李世民也是心存忌惮,李世民的功劳太大日后必然是巨大的威胁想到此处李建成不由自主的生出了杀机,李世民在数次转危为安后决定不外坐以待毙准备发动反击,他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能力因此他让尉迟敬德去请二人,如果他们能够前来意味着大家还是自己人,如果他们不愿意前来意味着二人已然变心,在这个时间段李世民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只能选择将二人除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