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是一种文学修養。科举时代,对对联是考核考生的才华。如果对联没有一定的格律,就没有难度,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所以对联有对仗的规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並且还规定平则相对。为了放宽对仗规则,通常是一三五不(单数)不论,二四六(双数)要分明。什么叫平则声?行家很明白,新手就得理解。凡是汉字的发音为平,转口为则。曾有副对联就说明发音的半则。例:二董同床西董翻身东董动,将东字念出三种音。下联:两猴赛跑前猴喘气后猴鼾齁。对联不依对仗简化繁锁,这样会成标语口号,就不呌对联。这样不仅失去对联的格律,夫去了趣味性和娱乐性。正如将象棋的多变走法进行简化,就会失去象棋意义一样的规则。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灿烂的明珠。是中国文学中的珍宝之一。对联讲求平仄有序、对仗工整、韵律优美。供人观赏书法之美,颂读词句之韵妙,体味内涵之深刻。或给人以高雅的享受;幽默的趣味;喻世的明言。
为此,尊守对联的格律与对仗本身就是对对联文学的一种传承,也是对这一文学形式的保护。
要想写出佳联,也要修炼自己。例如对文字词汇的掌控量越大,范围越广泛,写作时的自由度就高。对古今大事典故知之越多,写作时运用自如亦能增色。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要人开阔视野,坦荡心胸。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正义感,浩然正气。
。我觉得普极一下对联知识真的很重要。我也来解答一下可以吗?我们不能因为玩一玩对联就勿略仄韵。也不能因为仄韵难就不要仄韵。如果一幅完全没有仄韵的联摆在那里,你对仗再工整,再精妙,必竟己脱离了对联这种特殊形式。那就不称为对联了。
仄韵真的难吗?只要稍加留心,不懂仄韵的朋友,也很快就懂了。在一幅对联当中,不是完全都按逢仄必平,逢平必仄对的。那样就不是对对联了,而是在抠对联。对对联只要掌握住头一个字,和末尾一个字,中间一到两字按仄走外,其他字是可以不走仄韵的。这在过去叫设中,也就是说掌握三点,余下部分随意。
对联一般只讲修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声词对声词,虚实词等只要稍加区分,就能够找好多好多同意词。这与谁文化程度高和低没多大关系。人人都可成为高手。懂联的朋友,请您不要烦感。不太懂联的朋友也别在意。我想说的是,到目前为止,联区仍然有点乱。有些联明明仄韵,修词都不对,明明声词对了个动词的,结果还有那么多人点赞,转发。
更可气的是,居然有人喊好联,佳句等等。这对作和自己,都在无意当中降低了良好形象。所以我个人理解,用点心学一学对联知识有好处。上述观点只代表我个人,有不恰当言词希望朋友原谅,多加理解。谢谢朋友。
写对联时更讲究平仄还是更讲究对仗工整?总有人在问。
不管是写对联的,还是看对联的,一般的人都是注意其工整、押韵。只有那些酸溜溜的人,故意炫耀自己的人,跳出来显示一下自己,评论一下这付对联的平仄是否正确。
对联的平仄问题,是在平时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对联的时候才提出来的。就是说如果在对联比赛的过程中,或许有这样的事。
在大街上写对联、看对联,有哪个人讲究平仄?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平仄?
在农村写对联,更不用说平仄方面的事。在工整方面都是马虎的。都是多半写福呀,财呀之类的对联。有的人连字都认不全。
对联的平仄问题是个很小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在乎平仄。都是看着押韵、工整、朗朗上口就行了。
我估计再过若干年后,对联的平仄问题也许会被忽视,甚至忘却。因为现在就已经淡化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