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好在哪里?
恢宏大气,结构精巧。
这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词。
说人性格大气,就好像在说他不拘小节;说东西制作精巧,那它一定体积不够大。
可是《红楼梦》就是硬生生与众不同。
它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吃喝玩乐全部囊括,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它一章一节都自成段落,语言生动凝练无可增删,就好像让建筑学家梁思成无比赞叹的应县木塔,虽然没有一颗钉子,却每一部分都精巧细致,完美契合,屹立千年而不倒。
恢宏大气有目共睹,我来说说细节。
语言生动凝练不可增删,语带双关。
好多好书都当得起这个赞语,但是,且让我来告诉你《红楼梦》变态到什么程度。
里面每一句描写,不论是景物描写或是场景描写,无不正面或侧面烘托了人物性格,或者是人物命运的明喻或暗喻,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就是说,洋洋洒洒上百万字的书里,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字不妥帖。
不但如此,还经常语带双关。
这就是让历代红学家着迷研究的奥秘所在。
那后四十回说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如何,在前八十回是处处都有暗示和交待,再加上脂砚斋的评语提点,一个爱《红楼》的人怎么忍得住不去想象,不去研究?
比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里,写到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和凤姐的女儿巧姐儿两个小孩子吵闹,因为巧姐非要板儿手上的佛手,最后把两个小孩手上的东西换过来才好了。那板儿手上拿的是什么呢?
香椽。
这个情节在我读第N遍的时候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两个小孩子打架有什么好写的?
直到读到了脂评版。
脂砚斋说,佛手,意味着命运之手,香椽,意味着他们两个人的姻缘。
因为在后四十回里,这两个小时候打闹过的,地位悬殊的孩子,他们两个结为了夫妻。
这叫作:伏线千里。
就是说,这么几句简单的话,暗示着几十回之后,十几年之后两个人的命运。
所以,勾重点:《红楼梦》里没有废话,如果有,那是你没读懂。
再来:贾宝玉被父亲拉着游大观园,写了好多对联,这一回里很多景色描写,尤其是对几个大的景点: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着墨甚多。
阅读理解题来了: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大观园本来就是故事的舞台中心,值得为此花费很多笔墨。
这就完了?
在很多书里,包括名著里,是完了。
可是不要忘记它是——《红楼梦》。
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叫景色描写的“语带双关”。
先问几个问题,然后我一一剖析。
蘅芜院是宝钗的住所,为什么一进门就见到一座“插天的大玲珑石山”,把里面的景色遮挡严实?为什么山上都是各色的香草,却没有花?
为什么潇湘馆里遍种翠竹?
为什么贾宝玉的怡红院里会有一株绿色的芭蕉一株红色的海棠?
解答:
第一个问题:因为宝钗就是这么一个人,深藏不露,城府很深,表面上看来一团和气,各种美好。所以,蘅芜院里的景色也全部被石山挡住了。不进去你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林黛玉本来就爱哭,竹子喻示着娥皇女英因爱情哭死,这也是黛玉的结局。
第三个问题,黛玉和宝钗是宝玉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子,一个是他的爱人,一个是他后来的妻子,但是这两个人截然不同。在他的身边总是有各种物件喻示这种状况,一明一暗,一红一绿,一金一木,了解了这些,怡红院里一芭蕉一海棠也就很正常了。
这是主要的三处,其他各处住所也无不符合他们主人各自的命运和性格。
所以,划重点:《红楼梦》不管什么描写,经常语带双关,语带双关,语带双关!重要的事说三遍。
当然,也许还有另外更深的意思,也许我再读几遍可以体会,现在还不好说。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
关于《红楼梦》里面的人物语言描写,我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不能说完美,完美这个词太浅;
也不能说深刻,深刻这个词还是无法写尽它的深度;
也不能说还原了生活。
如果非要说,可能有一句话比较接近:这就是生活!
真实的,不容质疑的生活!
生活里就是会有这么些各种各样的人,这么些或大或小的事,这么些人就是会说这么些或有趣,或无趣的话。
可是,生活也比不上它的简练深刻。
关于《红楼梦》里人物的语言,我曾经对老公说过:你翻开《红楼梦》前八十回,随便读一句某人说的话,我可以立刻告诉你这个人是谁。
他也质疑:有这么神?吹的吧?
实话是:八九不离十。
因为在《红楼梦》里,基本没有两个人会说同样的话,主子有主子的高雅,仆人有仆人的低俗,就算同一阶层的人,因为性格不同,也有不同风格的语言。
这么说吧,林黛玉打死也说不出宝钗的话,袭人打死也说不出晴雯的话,就这么真实!
且别说人物的语言,有一个更神奇的事值得一提。
《红楼梦》里写到了很多诗词,什么起诗社咏海棠啦,什么菊花诗螃蟹诗柳絮诗啦,也许不喜欢诗词的现代人容易跳过。
但是我告诉你,不管你信不信,那每首诗也只有它们的主人才写得出来。
同样是:林黛玉打死也写不出宝钗的诗,湘云打死也写不出宝玉的诗,而且,每首诗或多或少同样喻示了它主人的性格和命运。
——是不是很牛?不是的话,你让李白写一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试试。
要不要看一看?
写柳絮的时候,是谁写的:
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还是宝钗?
又是谁写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还是宝钗?
在我看来,黛玉的诗最极致的是那句:寒潭度鹤影,冷月葬花魂。宝钗的就是这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两种风格,两种语气,两种命运。
一明一暗,一正一反,一乐观一悲观。
只有黛玉和宝钗还好说,事实是:宝玉、湘云,探春,惜春等等,各自都有自己风格和水平的诗。
所以,或许还可以对老公加上一句:“你读红楼梦里面的一句诗,我就可以告诉你是谁写的......”
话说回来,黛玉和宝钗的每一首诗,都有流传千年的水平和气质。
可是问题在于,所有的诗,都是曹雪芹写的。他怎么做到的?
套用一句现代话:细思极恐。
如果相信世界上有人能够写出风格迥然不同的第一流的诗,那他一定接近于神。
如果相信人力有时而尽,没有人有这样的超能力,那也许还有一个解释是,这些都不是曹雪芹写的,他就像文中的宝玉,真实记录下了自己姐妹的文字。
你相信哪一种?
《红楼梦》就是一个谜。
《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对我而言,高鄂续的后四十回只能呵呵,不论语言,人物的精气神,风格,差了不知多少,每次读完前八十回,我再努力也无法接着读后四十回,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但是仅存的前八十回里,各种明喻暗喻,诗词歌赋,点点滴滴,蛛丝马迹,无不指向最后的终点,每一个人物的终点,整个世界的终点——却在走向终点的路上戛然而止。
如果这个故事完整,你我也许会在看完后叹一口气:原来如此,或者是:不过如此。
可是,没有这个终点,一切都不同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谜,一个谜套着一个谜,再加上脂砚斋的评论,简直是扑朔迷离。
随便列举一下。
首先,谁是脂砚斋?他怎么知道这么多?
然后,脂砚斋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修改了这多么次,那书不是早就写完了吗?后四十回哪儿去了?
然后,宝玉最终娶了宝钗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娶宝钗?不是说黛玉要走他都要死要活的吗?另娶一个怎么还好好的?
然后,说是宝玉最后还是出家了(脂砚斋说的),宝钗呢?
然后,凤姐怎么样了?
然后……
说不完道不尽的谜,让人欲罢不能。
猜想,研究,也是没有终点的猜想,研究。
让人不甘而且沉迷。
《红楼梦》的好,暂时说这么多,有朋友感兴趣,到我这里来喝茶继续聊,可以消磨好多个早上和下午。
最后想说一下喜欢黛玉还是宝钗的问题。
很多人说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谁受得了一个女人天天哭哭啼啼——听起来好像在理。
不过,你这样说,不是没有读过这书,就是没有好好读。
只要说一点你就懂了:宝玉和黛玉都真,而宝钗假。
假,不是说她看人说话,她确实看人说话,但是看人说话也分居心善良的看人说话和存心不善的看人说话。
宝钗举止落落大方,与人为善,关心每一个人——真的关心吗?
她和黛玉后来关系亲密,但是在宝钗扑蝶这个场景里,她在自己处于不利境地的情况下,聪明机智,轻轻几句话就把嫌疑引到了黛玉身上,可没有丝毫手软。
金钏儿生前和她关系很好,可是投井死了以后,她安慰王夫人时却说,金钏儿一定不是因为王夫人对她的惩罚而投井,一定是在井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如果不是,确实是因为惩罚而投井,那也不过是个糊涂丫头,“也不为可惜。”
我们别忘了,金钏儿的死可是让宝玉痛不欲生,他和宝钗真的就不是一路人。
柳湘莲失踪,宝钗那个一无是处的哥哥薛蟠流了很多眼泪,宝钗的母亲也连连叹息,只有宝钗说:找也找了,该尽的心也尽了,还是考虑一下家里的正事要紧。
对人了无同情,冷心冷面。
如果你确实喜欢这样一个聪明,美丽,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看人说话,内心冷淡,必要时不吝落井下石的人——好吧随便。
至于黛玉爱哭。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不爱你,谁天天为你哭?如果她和宝玉真能修成正果,你看她还哭不哭。
大的层面讲就是讲了一个时代的贵族生活,从贵族生活展现当时朝代的制度和文化,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中,每个人遵循着既定的规律演绎着,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社会。
小的层面讲,红楼梦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让读者置身入戏,感同身受,引人共鸣。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红学家徐恭时的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哎;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这部巨著,不由自主让人想去细细品读,深入剖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千变万化,又都离不开人性的共同点。
印象深刻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透出的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地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
后面附上美图林黛玉(陈晓旭饰)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