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配方最高境界,我觉得就是一个字:活!
有道是兵无常势,敌变则阵变,水无常形,器变则形变。中医配方也是这样。方无常态,病变则方变。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医面对的是每一个颇具内在个性的疾病,这种疾病因人而异,同样咳嗽,同一个人咳嗽,在不同时段有不同内涵,或因寒而咳,或因火而咳,或因痰而咳。一家小儿三人同时咳嗽,医者诊断后有可能只开一种方,那是病机相同的病。有可能开两种方,那可能是二个小儿受寒感冒了,一个小儿痰郁了。有可能开三种方,除上述病机外,还有一个小儿非感冒亦非痰咳,而是误食小胡椒呛嗓子了。所以何种病机就决定用何方,不是一见咳嗽死守一方的。死背硬记学不出真中医来。因时制宜。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体疾病总是被一只看不见的生态环境之手左右着。所以中医配方掌握时季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生态内在的阴阳寒热变化及四季生长收藏的变化而决定的。这是考虑时间变化而配方的活字。因地制宜。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方位风俗饮食不同导致人的体质不同,你将东北膘悍之人用的药用到南方娇弱之人身上并不适宜,北方人因苦寒之地食肉多多,故肌腠紧密,象因寒外感用麻黄汤,用麻黄多达十多克甚至二十克方可发汗驱邪,江浙一带同样外感风寒很少用麻黄汤,多用葱白香菜生姜红糖即可出汗,为何?江浙多温多湿,百姓腠理疏松之故也。即使用麻黄,也不过十克左右。
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外,更重要的是因病制宜。因为病证是复杂的,主证外还有众多兼证,一定病因形成某病因之果,但这病因之果又反过来变成新病症之因,导致病的各症证互为因果,因此,在配方上就不可守株待兔,死守教条,所以日本人评价中医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剂量,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妇女常用补血药四物汤,只有当归熟地芍药川芎四味药,很简单吧。但死守者常常治不好疗效不佳。比如同样血虚,但有人因肾阴虚火逼血枯而虚,那么熟地就要提高二三倍,甚至50到100克。如果血热而虚,熟地就可换成生地,可生熟并用。如果因崩漏不止而血虚,川芎根据情况减量或去除,改血余炭当归炭之类。如果是内有瘀阻因瘀而难生新血而虚,那么川芎就要成倍加量,甚至加丹参桃红之品以加强活血化瘀补血力量……由此可见,中医配方灵魂就是活字。这是中医重点,也是中医难点。
医圣孙思邈曰 读方三年 谓天下无病不治 治病三年 知天下无方可用 经云 军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用兵如神 老弱妇孺体质不一样 地处南北高低不一样 抄方 背方 生搬硬套 用药不对症 肯定会把简单病证复杂化
中医处方先要熟练使用望 闻 问 切四诊 还要掌握药性五苦六辛 五苦者 五脏为里 为阴 宜用苦剂调整 酸苦涌泄为阴 六辛者 六腑为表 为阳 宜用辛剂调整 辛甘发散为阳也 重要的是还要根据脉象和患者的脸色 眼神和舌诊 来辨明患者的病证是在脏或腑 在表或里 是寒是热 是虚是实 是湿是燥
神藏于心 外侯在目 光晦神短 了了神足 单失久病 双失即故
脉浮数 是表热 用辛凉解表 药如菊花桑叶等 脉浮迟 是表寒 用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等 脉沉数 大小便闭塞 腹痛腹胀的 是里热 药用大小承气汤加车前草穗 使大小便通畅 将各种病邪排除体外 力避 养痈为患
医师还要熟悉药性的寒 热 温 凉平五性 辨明病证是火热的 用寒药对待 病是寒证的 用热药对待 病证是温的 用凉药去对待 病证是凉的 用温药去对待 病证是燥的 用湿药去对待 病证湿的 用燥药去对待 病症是湿热的 用清热除湿的分解法对待 总之以病人为本 医师和药是标 一脉不和 周身不舒 医生用药如不审势 宽严皆误 要分清正邪主次 扶正气 不扶邪气 驱邪气 不伤正气 扶弱济虚 抑制太过 观察患者 形之不及 用药要温之以气 观察患者精气不足 要以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补之以味 以五脏六腑阴阳平和为准 患者病愈 用药立止 切忌乱用药补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