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历史,大概就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权威了。既然他已经写了这一段时期的方方面面。那就他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再把资料选择后写进书里面。后人在读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觉得司马迁夸大或者缩小了历史上的一些事情。读者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资料来佐证这些记述。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司马迁受李陵事件的牵连,被汉武帝投入大牢,而且受了宫刑。司马迁对这种奇耻大辱不能不找地方发泄。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在这不巨著中的字里行间,不能不流露出个人的深刻的感情在里面。
汉朝人骂秦朝人,就象秦朝人骂周朝人,清朝人骂明朝人,唐朝人骂隋朝人一个样。如果不骂,前朝就没有灭亡的道理了。所以不仅要骂,而且要狠狠地骂。
汉朝的文人骂秦朝和秦始皇特别带劲,不仅老百姓要骂,而且文人更要骂,文人不仅口头上骂,还要骂上文章。汉朝的前几代皇帝,能力一般,但是,他们的阅读理解力强大,特别喜欢朝廷官吏写文章骂秦始皇。谁骂得有新意,谁做大官。这是汉朝选官吏的特色之一。
贾谊,晁错,司马相如,陆贾,刘安等等,这些人在汉朝有如过江之鲫,数都数不过来。他们离秦始皇的时间近。 所以,汉朝文人把秦始皇一骂,后世就跟着骂,骂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也骂上机句,一消除心中的恶气。但是,司马迁的吗就有一些不地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的母亲与嫪毐的事情,毕竟与秦始皇无关系。为什么要把秦始皇拉进去,而且写入《史记-吕不韦列传》?不仅写了进去,而且写得那么不堪。简直就是泼妇骂街了。
从其中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司马迁是夸大了这件事情的情节。赵太后与嫪毐的那点事情,无论如何,放在什么朝代的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在宫廷生活中,跟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秦始皇的私生活,后宫恐怕要比之后的所有朝代要检点得多。至少没有“臭汉脏唐”的雅号留给后人笑骂。但是,司马迁把秦始皇母亲这样一写,事情就被放大了。似乎成了秦始皇的罪过。但是,明眼人谁都知道,这于秦始皇三杆子打不着,不应该是秦始皇里杠这些风流韵事才对。
司马迁是这么写的,他写成故事了。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秦始皇本来就与这件事情无关。罪恶魁首就是吕不韦。赵姬碰上吕不韦的哪一天,吕不韦就把她当支票用。吕不韦成功当上秦国的相国后,他还在利用赵太后,从她身上替自己的事业加重砝码。
但是,这一回,砸脚了。吕不韦得罪了秦始皇,又替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嫪毐。嫪毐在赵太后身上找到了一切自己想要的。在是嫪毐的本事。“以其阴关桐轮而行”,才有赵太后绝爱不舍之结果。吕不韦为了摆脱赵太后,才把她扔给嫪毐。这说得走。
所以,司马迁骂人,是骂了秦始皇左右几个人,但是,司马迁不是在骂秦始皇及其左右。司马迁不可能编历史,但是,对这段史事可能夸大了。他之所以这么写,是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悲愤。借骂秦朝的人出口恶气。如果说他真正地要骂秦始皇极其母亲左右的人,他就不是司马迁了。
古人有诗曰:“近来使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此话听来是有偏颇,但又不得不认真审视。
《史记》很早就被人们认定为“历史”,而无人能辨其真伪。直到考古出土了《竹书》等一些竹简,才还原了一些真正的历史面目。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说陈胜吴广造反是秦法律逼得“不得已”才造反的等等。这些都被证实是假的,人为更改的假“历史”。
而秦始皇自古就被贯以“暴君”的名头,又焚书又坑儒简直是十恶不赦之人。如此之人历代文人都会口诛笔伐,那么就给他家世上弄点“绯闻”又有何不可那?
由此可见,秦始皇本就是个聪明的人。如他母亲真与嫪毐有染,他焉能不有耳闻?还能容得他们生二子(那得二三年吧)?这么长时间,他岂能容人风言风语?
这其实就是后来不满及仇恨秦始皇的人,用来乏低他而编造的。这其实也就是一些恶劣的“文人”,更改歪曲伪造了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