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有着苏联支持的朝鲜人民军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三天破汉城,一月入釜山,打得南韩军队溃不成军,只能是龟缩在釜山港附近等着被赶下海。
然而谁知道,就在这时候,半路突然杀出了一个麦克阿瑟。他率领着美军舰队在仁川登陆,出现在了朝鲜军队的后方,从而阻断了朝鲜的后路。与此同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釜山对朝鲜军队发起反攻。
原本朝鲜人民军和“联合国军”的实力都相差甚远,再加上腹背受敌,后路被切,朝鲜顿时兵败如山倒,精锐损失殆尽。仅一个星期的时间,“联合国军”就完成了对朝鲜的反推,不仅收回了所有失地,还将战火烧到了朝鲜境内。
当然,即便是回到了自家地盘,朝鲜一样打不过。毕竟对面不光是战五渣的南韩军队,还有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很快,朝鲜就支撑不下去了,摆在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为半岛统一事业做出一点牺牲。
要么就学对面的韩国摇人,毕竟当时的苏联和中国都是站在朝鲜这一边的。如果没有他们撑场子,当初朝鲜也不敢对韩国妄启战端,毕竟人家背后有美国。尤其是有苏联这座大靠山,朝鲜完全不用怕啊。不过很遗憾,当时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其在欧洲面对着英美法等一众西方国家的群殴,实在是分身乏术。此外,朝鲜土地贫瘠,要啥没啥,为了他和美国彻底撕破脸,实在有些不划算。
所以当时苏联根本就不愿意直接出兵插手朝鲜战争,只是在背后给予一些经济以及精神支持。
没办法,大哥没空就找二哥吧,反正历史上朝鲜求中原帮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仅万历年间,明朝就两度出兵朝鲜,打垮了丰臣秀吉,帮助朝鲜复国。所以,这一次朝鲜有“理所当然”的找上了中国。
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否出兵朝鲜,其实是一道相当困难的选择题。按理来说,当时我们确实是有着出兵的理由的。因为朝鲜的战争已经波及到了中国,战火都烧到了鸭绿江边了。美军的飞机肆无忌惮的出入我国领空,甚至于轰炸我国的边境城市。别的不说,单就保家卫国这一条,咱们出兵朝鲜就是天经地义的。
不过,出兵朝鲜仅仅是师出有名还不行,实力才是关键。毕竟在任何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都不会过时,道理永远掌握在拳头上,而不是嘴巴上。而当时的咱们的拳头明显还不够硬啊。
1950年是个什么时间段?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在此之前,咱们国家经历了近代近百年的屈辱,以及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如今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且和平时代。
对于此时的中国而言,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所以大力发展经济,恢复国民生产,才是硬道理。如果出兵朝鲜,战争所带来的巨大消耗,无疑会拖慢国内的建设脚步。
更为关键的是,入朝作战意味着将要和美国掰手腕。那可是美国啊,当时世界上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都足以碾压中国。虽然之前咱们和美军没有交过手,但是美式装备可见了不少,没一个不眼馋的。而之前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打垮日本的战绩,更是证明这支军队绝不是虚有其表。即便我们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美军面前估计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此外,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战争潜力。其一旦全力开动,战场上武器的消耗速度,还跟不上工厂里面的生产速度,各种装备层出不穷,越打越多。
关于这一点,美国在二战中早已经给全世界表演了一次。而咱们中国,当时还只是一个刚刚走出战乱的农业国,有的只是一地鸡毛。不仅没什么工业基础,连保证百姓温饱都成问题。
如果咱们参与了朝鲜战争,无疑将会被拖入战争的泥沼。总结来讲,入朝作战,与美国作对,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
所以,当时国家对于是否入朝作战慎之又慎,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不少领导人,都持反对意见。然而,最终伟人还是拍板了,决定入朝作战。因为这是立国之战,必须要打。
1945年2月,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美英苏三国元首齐聚。他们表面上是在共同商议战后的世界秩序,实际却是在私自瓜分二战胜利的果实,丝毫不顾其他盟国的感受。
比如美国就和苏联做了一个交易,当时美国鉴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困兽犹斗,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便要求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在远东对日作战。而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会承认苏联在远东的所有既得利益。包括保持外蒙古独立现状,承认苏联对于东北铁路和大连港口的控制权、苏联拥有对旅顺海军基地的使用权等等。
很明显,这些所谓的交换条件,是在出卖本属于中国的利益。这就好比当年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擅自做主,将德国在山东权益移交给日本一样,好一个借花献佛。
对于这样的交易,我们很愤怒,但是却没办法改变,因为没那个能力。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伟人于1949年12月6日出访苏联,和斯大林当面交涉。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苦谈判,我们成功从狼嘴里夺肉,从苏联手里拿回了东北的各项权益。
从这时候开始,咱们的新中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独立自主。毕竟如果在自家领土上,还是别人说了算,那和晚清又有什么区别?
当然了,苏联也不是什么大善人,他们其实不太甘心把东北权益拱手交出,否则当初也不会有所谓的雅尔塔协定了。东北向来是块宝地,其乃是当时远东,乃至整个亚洲最为发达的地方。而且对于苏联而言,有着东北这么一大块战略缓冲地在,自己也能避掉不少来自美国的锋芒。
此外,旅顺海军基地的港口,更是天然的不冻港,可以常年使用。苏联的地缘格局不太好,折腾了几百年,连个不冻港都没有。后来沙俄好不容易占了旅顺口,却被日本给抢了去。等到重新占据旅顺口,那已经是40年后的事儿了。
港口是舰队生存的保障,苏联没有天然不冻港,就意味着苏联无法在远东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所以,苏联肯定是不大愿意交还东北权益的,刚开始谈判的时候,斯大林对我们都是爱答不理的。但是没办法,形势所迫,当时美国放话要拉拢中国,挖苏联的墙角。苏联眼见大哥形象不保,队伍要散,这才选择和我们谈,并最终答应从东北撤军,归还所有权益。
不过,这里的撤军归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需要和平交接。一旦发生战争,那么苏联随时可以重返东北。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经中国政府提议及苏联政府同意,中苏两国可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共同对侵略者作战。
也就是说,如果美军推掉朝鲜,陈兵鸭绿江畔,威胁到中国的安全,那么苏联便能够以盟友的身份,恢复对旅顺海军基地的使用权,那么苏联的不冻港又将失而复得。
此时再来看朝鲜战争的爆发,其实就明白多了。苏联支持朝鲜统一半岛,成功了当然是最好。苏联可以借此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日本海,并且拿到釜山港这么一个不冻港,从而弥补失去旅顺口的遗憾。如果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大不了把朝鲜半岛让出去,反正那地方不心疼。而苏联则可以趁机打着保护中国的旗号,再度出兵东北,一样会有不冻港。很明显,不管怎么算,这都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那意义就不同了。一旦苏联出兵东北,届时美军在鸭绿江畔虎视眈眈,苏联人在旅顺口当太上皇,东北将会沦为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棋盘。
这一幕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当年的日俄战争,不就是这样吗?明明是日本和沙俄之间的战争,战场却放在了中国,大量的无辜百姓因此而惨死。这样一来,新中国不就和晚清一样了吗?谈何主权尊严?
既然如此,这几十年来,无数人前赴后继所做的一切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抗美援朝这一战必须要打,即便再困难,也要打。立国之战,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这才有了数十万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
而历史的结果也证明,当初的这一伟大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实际利益,都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中国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尊重,自此没有谁再敢小瞧我们。尤其是苏联,其不仅收起了对东北的觊觎之心,更将中国当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
虽然因为中国的主动出击,苏联没能收获梦寐以求的不冻港。但是由于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拖住了美国人,导致美国在欧洲无法全力对付苏联,苏联因此有了喘息之机。也就是在此时,苏联趁机在欧洲大肆扩张。后来苏联对欧洲的威慑力,就是在此时奠定的。相比欧洲的收获,在远东的损失也不算什么了。
这也是为何在朝鲜战争中,苏联会选择不遗余力的支持中国,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帮他们拖住美国人,赢得喘息之机。很显然,苏联的目的达到了,由此成为了朝鲜战争中的最大赢家。
当然了,咱们也不是说去当了炮灰,这属于各取所需。正是因为有着苏联的大力援助,中国才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军队的全面换装,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国家实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以空军为例,新中国建国之初,空军战机不过百十来架,而且大部分都因为缺少零件和飞行员,无法升空作战。然而,在经过了朝鲜战争的洗礼之后,中国空军迎来了质变。时至1954年,中国空军下辖作战师共28个,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单从数据上来讲,咱们当时的空军实力,已经算得上是全球一流。
再比如咱们的工业化进程,其实也是沾了朝鲜战争的光。因为战争对于工业基础要求很高,所以当时苏联为了支持咱们抗美援朝,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原料和设备。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看到了中国在美苏对抗中的重要性,于是就开始大力援华,出动专家团队,手把手教学,为中国援建了一百多个事关国家工业体系的大工程,帮助中国建立起重工业体系框架。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便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有着较为完备重工业体系的工业国。
总而言之,以抗美援朝为分界线,以前的中国什么都没有,而以后的中国什么都有了。自此,中国如旭日东升。
虽然这些援助都是依靠的苏联,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苏联大力援华的前提,是中国可以为其所有,帮助其对抗美国。如果中国没有用,苏联才不会正眼瞧中国一下。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战场上数十万志愿军将士的无畏付出,一切都无从谈起。
为什么老师会说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原因就在这里。
“三湾改编”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我军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神操作”,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标志着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由三 部分人员组成:叶挺部队的警卫团、安源煤矿的工人、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组成,共5000余人。 但秋收起义刚几天,部队损失惨重。在文家市,毛泽东果断地做出了放弃攻打长沙,转兵湘南,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图生存、谋发展的决定。但在撒退的途中,由于环境恶劣,生话艰苦,敌军围追堵截,军中疟疾流行,缺医少药,部队思想混乱,不但士兵逃跑,连一些军官也不辞而别,悄然离队。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机会全部逃跑了,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部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到了三湾,有5000多人的秋收起义部队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战马,部队出现了枪比人多的现象 。
到达三湾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即:一是将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二是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实行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三是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经过“三湾改编”后,这支部队浴火重生,虽然人数少了,但思想觉悟、战斗力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星星之火,燎原中国。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对“三湾改编”的高度肯定。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