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嫁妆是新娘子自己的财产,使夫妻有平等经济地位, 是新娘子一生幸福的保证。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
1、彩礼、聘礼是男方给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如果爱女儿就会将聘礼加上倍于聘礼的财产作为嫁妆给女儿。如果不爱女儿,也至少会在聘礼上加上一点钱陪嫁给女儿。只有将女儿卖给人做妾才会贪图男方彩礼。在以前是很丢人的事情。
2、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3、女人去世后,她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这是因为从宋朝以后,中国女子实际上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4、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自己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5、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媳妇还是会因为软弱被婆家霸占嫁妆,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价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
49年以后提倡新事新办,移风易俗,从国家层面提倡取消彩礼和嫁妆,简单办婚礼。但是,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常常采取换亲或索要彩礼的方式获取金钱 ,一般为主流诟病。然而,80年代之后,这种歪风逐渐从落后地区扩展到大多数地区,成为婚姻情感的障碍。
这个怎么说呢,风俗文化、历史糟粕使然。也有地域差异,总的来讲,封建统治越悠久的地方,彩礼要求越重。第一,历史原因。这个是基础,中国是重礼仪的国家,所以,嫁女儿这么大个事儿,对方表示是理所当然。但这一点并不是是直接导致只谈彩礼不谈嫁妆。第二,攀比心理。结合第一点,那第二点将直接导致谈彩礼,甚至比彩礼。实质上是本身自卑,谁家彩礼好,谁家嫁得好,就这么简单。第三,在第一第二点的基础上引申出第三点。即大家都收彩礼,都收重彩礼,如果你不收那就会抬不起头来,这就使彩礼上升到家族面子的高度。以上三点导致收彩礼,反过来,嫁女儿嫁妆是反向比较的,谁家嫁女儿根本不用嫁妆,因为男方厉害啊。相反,你要给重重的嫁妆,这是嫁了女儿还倒贴钱,也是掉面子的事儿。不过,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方差别很大,我是在桂林农村,彩礼并不重,经济困难的几千万把块就可以了,娘家人体谅年轻人,不想彩礼就把年轻人压垮。但是,我大学同学是陕西汉中那边彩礼都是用十万十万记的。很严重。
,在我们这块一般与男方彩礼的多少和女方的嫁妆也是成正比的。比方我的一个亲戚给他儿子结婚,给女方十万块钱的彩礼,结果女方给的嫁妆和回礼都也差不多十万。我的一个邻居他儿子今年二月份结的婚,新房里只有一套沙发和一张床,我们闲聊时才知道他们只给女方一万元彩礼,女方给的嫁妆也就一万上下。男方给的彩礼多,女方也要面子,相对嫁的也多些,如果男方拿的少,人家女方也怕吃亏,和怕伤了男方的面子,因而差不多就行了。但也有一些地方为了嫁女向男方狮子大张口,要几十万的彩礼,还不想给女子陪嫁,还要求男方有车,有房,婚后不许和男方父母同住,找机会自己和老伴就住到女儿家去养老了—,还有些方彩礼之风大有攀比上升之势,而嫁妆的多少不是男能左右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