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多疑的例子很多,大都有正当理由解释,正史中未必如此
曹操多疑的表现主要是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因此这里也只是从小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不过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的多疑也是可以解释的。
对好友的怀疑。吕伯奢原来是曹操的好友,曹操落难时曾经暂避吕伯奢家,好心的吕伯奢一家为了招待曹操,要杀猪,却被曹操误以为要杀掉自己,于是将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在路上遇到吕伯奢,又担心吕伯奢回去之后告发自己,于是将吕伯奢一家也杀掉。在当时的情景下,风声鹤唳,曹操为了活命,谨慎怀疑也是难免的。
对侍从的怀疑。身边侍从在曹操睡梦之中盖上被子,却被曹操拿剑砍杀,醒后却装作不知道,让人误以为曹操有梦游之症,从此曹操睡觉之时再无人敢靠近。其实这是做样子给人看,曹操树敌很多,难免会有人趁着自己睡觉伤害自己,“梦游杀人症”是一个很好的护身符,张飞没有这个护身符,于是睡梦之中被手下割了首级。
对儿子的怀疑。曹操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不信任的,在曹丕和曹植相互争斗之时,曹操始终没有对任何一个完全信任,而曹丕很好地利用了他老爸这个弱点,使了点小计策,让曹操严重怀疑曹植的能力,从而传位给曹丕而不是曹植。曹操一生多疑谨慎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儿子利用。
对皇帝的怀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野上下都是自己的人,按说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曹操始终对于皇帝不放心,他深知汉献帝只要有汉朝皇帝这个身份,他就一日不得不防,这不中间就出了一个“血衣带诏”,集合了一帮反对自己的人。如果自己不多疑,岂不是被政敌所害?
对敌人的怀疑。对敌人的怀疑很好理解,尤其是在和诸葛亮多次过招之后,诸葛亮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打得曹操胆战心惊,因此在草船借箭等情节之中多疑不敢出战也就在情理之中,其实这也是曹操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然在正史之中曹操也许有多疑的性格,但不至于像小说中那么夸张,曹操用人方面就多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比如许攸从大敌袁绍跑到自己的阵营,曹操就力排众议,采纳了许攸的计策。如果曹操太过多疑的话,手下也不会“谋士如云、战将千员”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他本该有更高的成就,但就是他多疑的缺点,导致他最后没能一统天下。下面,笔者就说两个有关于曹操多疑的故事。
宁可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一次曹操和陈宫逃难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一家热情的招待他们两个人,吕伯奢让他们在家稍微坐坐,他自己出门去买点酒和其他东西回来。
隔了一会时间,曹操他们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多疑的他就对陈宫说:“我与吕伯奢不是至亲,他前去买就是有点可疑,我们应该去后面看个究竟”
两人小心的潜入屋后,听到后面有人说:绑起来杀了。
曹操对陈宫说:果然不出所料,我们应该先下手为强,要不然遭殃的就是我们。
两人拔剑闯了进去,见人就杀,一口气杀了吕家男女老少8人。
当他们来到厨房门口时,却看见我头被绑好的猪,原来吕家人说的绑起来杀了的是它。
两人见误杀好人,急忙上马逃走,还没走到两里路,他们正好撞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
吕伯奢见两人就要离去急道:贤侄和使君为何要离去?我以叫家人杀猪款待你们,又何必在乎这一宿?
曹操说到:获罪的我不敢久待。依然骑马往前走,但没走几步,他掉转马头挥剑把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大吃一惊道:刚才是因为误会才杀人,现在为何还要杀人?
曹操道:吕伯奢回到家中,见到家人被我们杀死,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率领人追来,我们就会遭殃。
陈宫:明知道还要杀,这是大不义啊!
曹操:宁可我辜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辜负我。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曹操的行军主薄杨修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非常喜欢揣摩曹操的心事,就是因为如此让杨修丢掉了性命。
一次曹操的随身厨师给老曹上了一碗鸡汤,见碗中有鸡肋,正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联想到他现在的处境也是如此。
刚刚好他的心腹大将夏侯敦前来请要晚间口号。曹操指着碗里的鸡肋道:鸡肋,鸡肋。于是传令官把口号“鸡肋”传遍了军营。
杨修听到口号“鸡肋”,就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规程。夏侯敦得知消息后大吃一惊,就到杨修处问:公何故收拾行装?
杨修道:听今夜号令,便知道丞相不日就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今处境进不能胜,退会遭人耻笑,还不如早归。来日丞相必班师回朝,故先收拾行装。
夏侯敦听后觉得非常的有道理,就返回自己的营寨中让士兵们提前收拾行装,恰巧曹操心情烦闷出来散心,当他来到夏侯敦的营寨处,看到到处都是收拾行装的人,也是大吃一惊。
如是就召夏侯敦前来问个明白后,再召来杨修质问,杨修以号令“鸡肋”之意对之。
曹操大怒:汝怎敢乱造言,乱我军心!拖出去斩了。
关于曹操多疑的表现还有:杀贴身的仆人、败走华容道、杀华佗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