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其兵员将领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曾国藩创建湘军,是大清主要国防力量,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军不能抵抗,然而外援英军还未到来,当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淮军住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救,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上海地方官绅耗费白银18万两租用洋行商船将十三营淮军分七批运往上海,又用上海的海关税和外军支援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在上海对抗太平军,又配合湘军在苏,浙进攻太平军,1864年淮军经过裁撤还有五万人,1865年至1868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带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今河北与捻军作战,捻军被消灭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至上海,吴淞,南北上千公里的江海防守,李鸿章以淮军为主力,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掌控国家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以后又建立北洋水师,北洋舰队,是晚清最重要人物,曾国藩在选人用人上比李鸿章强很多,只可惜曾国藩为了让清廷放心,湘军都被裁撤,曾国藩用人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湘军素质普遍比较高,李鸿章主要受西方影响较大,武器装备以洋枪洋炮为主,打内战比湘军强,但近身肉缚湘军战斗力意志力要比淮军强好多,曾国藩主张以理学治军重视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儒学保家卫国境界,信奉实干,反观淮军多是无廉耻之心,而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还委以重任,其后果是吏治更加腐败,士兵素质斗志精神都远不如湘军,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远比几件西洋火器不知要强多少倍,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时表现非常突出,所以说一支军队没有精神,没有敢于亮剑精神,自始至终也不能作为国家的支住依靠,就算你武器再先进没有精神支撑不敢于亮剑也只能战败,面对强敌要敢于亮剑。
当年李鸿章不得重用,晋升无门,这才投靠他的业师曾国藩的湘军效力。太平天国后期,湘军势力越来越大,曾国藩日益受到朝廷的猜忌,为了自己将来的政治前途,互为羽翼,放出了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并嘱咐他参照湘军模式,组建淮军,送钱送人送粮。
曾国藩放出李鸿章组建新军的时候,其实已经意识到湘军暮气已深,积重难返了。
曾国藩第一次出山,草创湘军,学的是戚继光的练兵之法练兵,以书生的理想训兵,并以宗亲、故友等秀才举人带兵,湘军的军纪是当时大清朝里最好的。
但是由于湘军是地方团练,又是私军,军饷就成了大问题。早在衡州练兵时,军费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到了拿下武汉、进入江西以后,曾国藩感受到了清廷的打压(1856年太平军内乱后,清廷以为太平天国气数已尽,对曾国藩打压更甚),江西地方官员又处处和他作对,心力交瘁,于是他借丁忧把湘军丢下回家了。
两年以后,陈玉成、李秀成的崛起,湖北、江西战事吃紧,曾国藩再度被起用。但是当他重新回到前线指挥湘军时,发现此时的湘军,经历过两年的自生自灭,已经茁壮成长。各位老部下,不仅打得不错,还更兵强马壮了。尤其是当年的老九曾国荃,已经成长为实力派的将军。
这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那就是湘军口碑一落千丈,非常的差。湘军因为缺钱缺粮,经常半年都不发军饷,因此带兵的将领为了凝聚人心,往往拿下一座城池,就会放开士兵抢钱抢粮抢女人,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自此湘军,和土匪并无两样。只是这个是合法有牌照的。
而最大的变化,当属湘军统帅曾国藩的态度。第一次出山,他满脑子的都是书生意气,君子打法,却处处碰壁,还经常打败仗。若不是太平天国起内讧,湘军就被撕碎了。
经过两年的反思,曾国藩已经悟道上路了。这一次出山,他要的是结果,信的是厚黑学,至于过程不重要。于是,他回来后,也只是要求收敛一点,但是湘军的军纪并无多大改善。曾国藩只要他们能打胜仗,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曾国藩也是从这开始,组建曾家军。他重用自己的亲信和兄弟,尤其是曾国荃的吉字营,人数最多时,达到了四五万人,占到了湘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多。曾国藩的武器弹药、粮饷,也是优先照顾曾国荃的部队。大战恶战,也是交给曾国荃,因为大战才有大功。如围攻安庆重镇、围攻天京城,都是曾国荃的部队。
曾国荃带兵最流氓最无耻,杀到哪抢到哪,围到哪里,窑子、赌场跟到哪,即使在围困南京城时,也是这个样子。曾国藩去视察,训斥了几次,还是老样子。
尽管如此,湘军打仗,还是非常不要命的。这一点,淮军不如。淮军基本上没有打过特别硬的硬仗。
但是淮军是新组建的部队,有几大优势,1、火器先进,湘军不如;2、湘军暮气已深,老兵老将升官发财后,就不愿意拼命了;淮军年轻,有锐气,想发财升官的多;3、统帅战术灵活性,湘军不如淮军。
湘军统帅曾国藩,会带兵带将,但是不会打仗,缺乏应变。第二次出山后,他很自觉的不再指挥一线作战,而是完全放权带兵将领。即使是曾国荃,也是擅长围城攻坚,不擅长野战。这也是后来曾国藩在带领湘军灭了太平军后,而无法剿灭河南安徽以骑兵为主流动作战的捻军。最后换上李鸿章的淮军,以火器和灵活机动,这才剿灭。
不过在此之前,曾国藩已经预感到,剿灭捻军,非淮军李鸿章莫属。对于这个门生李鸿章的性格特点能力,他还是很清楚的。
李鸿章非圣人君子,杀伐果断,机巧应变,权谋心计,样样都胜过于他。也是因为如此,他才重点培养他,作为自己两江总督的继承人。不过他最不喜欢的,就是李鸿章的圆滑和贪财享乐,不是一个完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