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十年时间灭掉六国。这十年虽然都在秦始皇任上,但也不能把功劳全记在秦始皇帐上。比如种一棵桃树,前面许多人做了挖坑载树、浇水施肥、剪枝修树等事情,最后当桃子熟了,换了别人来摘,但功劳应该记在所有种过这棵树的人身上,而不能只记在最后摘桃子的人身上。当然,最后这个人应该记最大的功劳,毕竟姿势不对,桃子也不好摘。
秦国从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建立秦国开始,到秦始皇时期,前后一共500多年、31位国君。这些年,秦国人始终在坚持做着一件事,就是发展自己,削弱别国。其中,在秦国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这么几位国君:
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秦国从此正式成为诸侯国。
秦穆公,先后灭掉西戎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疆千余里,稳定了战略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惠文王,灭掉巴国和蜀国,使秦国进一步壮大。
当然还有宣太后,摄政期间灭掉义渠,消除了秦国一大隐患。
在此期间,秦国还先后任用了商鞅、张仪、魏冉、范雎、李斯等一批名臣,采取耕战立国、远交近攻等国策,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不断攻击、蚕食和分化六国,使六国逐渐衰弱。到了秦始皇时期,六国已经衰弱不堪,才被秦始皇一鼓作气全部灭掉。
当然,灭掉六国不仅是秦国人,还有六国自己。六国在这场长期竞赛中不断出错,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被人吃掉,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对于这段历史,贾谊看得很清楚,在《过秦论》中写得也很
明白: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上面写的是秦国如何发展壮大,对此,六国当然不能不做出反应,于是: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但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所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就很清楚了,秦灭六国主要是秦国人的功劳,但六国的功劳也不应该被忘记。
秦灭六国,不可能都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只是有这个理想。
出媒划策的是军师,带兵打仗的是将军,主帅,直接死的是小兵。
一将功成万骨枯,秦始皇的成功,背后死了多少人?
没有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帮助他用计谋,用阵法,帮助他前期平衡各国之间的纷争,他不可能成功。
没有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将帅,斗智斗勇,勇冠三军。布奇兵,斗敌方主将。他不可能成功。
没有冲锋在前的小兵,没有不知生死的小兵,没有当炮灰的小兵,他不可能成功。
没有那几个只为了自己的利益的国家,都背信弃义,觉得他不可能攻打自己的国家。他不可能成功。
秦始皇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秦始皇的成功是所有人参与的成功,秦始皇只不过是提出想法,执行的是下面的人。
如果没有下属的成功,秦始皇自己不可能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