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年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可以穿新衣服和吃好多东西,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要求的更多,或者说是这些东西不再满足我们,我们即使不是在过年的时候也能够得到,所以就不再期待过年了。
但是我想说的,始终有一样东西是无法取代的,就是我们的亲情,过年回家,这是一个传统,也是一个大家相聚的日子,现在大家都在外忙着上班,很少有时间回家和父母团聚,过年就是一个很好的和亲戚朋友团聚的机会,父母现在总是在期待着过年,因为他们希望看见你,看见你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所以希望大家多回家看看,父母希望的就只是你过得很好,可以常回家看看他们···
过年,其质朴的意义也许仅存于打工仔打工妹回家见到父母的时刻,因为唯有过年才能给他们一次离开机器和工地靠近母爱和温情的机会,让他们从遥远的电话那头回到父母的膝下。尽管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忍受数百上千公里的辗转、车站的拥挤与嘈杂、超载的危险与惊恐,还有高得离谱的黑价票和附加费。因此,每次看到专家和官员出来建议民工“春运分流”的时候,我总是不能平静。因为在我看来,那些给交通增加压力的“固执”民工,事实上正是在承载我们这个民族最为质朴的温情表达,维系着我们这个节日最后的“年味”。
记忆中“年味”浓郁的过年,正成为愈行愈远的一道风景,像传说一样遥远而古旧。
在这个社会,人云亦云,很容易;说真话,很难!但是,作为一个三农领域的自媒体,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很重要!如果各位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看法,欢迎在文末留言,我们共同探讨、成长……
作为从农村出身,读书生涯从农村小学到乡镇中学,再到县高中,直到去大城市读书,对过年可以说有深刻体会。
我是80后,出身时正经历着农村由大锅饭到包产到户的历史性变革,农村的面貌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农民都为自己过上温饱生活而辛勤劳作。尽管这样,由于我们家孩子多,地不多,在生活上和其他小孩相比有差距。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别的小孩开始吃上白面馒头,而我们吃黄糕(当时白面贵还没有黄糕挨饿);别人穿买的布鞋而我们穿家里做的布鞋(耐用但不好看)。
由于小时候生活水平的原因喜欢过年
- 八九十年代,农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大人以及小孩平时都不舍得穿和吃,只等过年时买几件新衣服,还有糖果、肉类和其他平时很少吃的。所以,都盼着过年。
- 从玩得当面说,当时能玩的很多,而且是对孩子健康有益的。比如:跳绳、打陀螺、踢电报(俗称)、打纸四角等等,当时那个玩啊,简直可以说疯了,热情高涨,玩完后满身大汗。既活跃了身心有锻炼了身体。在过年时可以得到压岁钱买玩具之类的,当然很喜欢过年了。
- 还有就是村里过年时还有唱戏的,亲戚们互相走动串门,增添了不少乐趣。
小的时候,我们天真烂漫,只要有好吃好穿的就很开心,想起小时候每到过年都会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看到12点还不想睡,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守岁感觉很温暖,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我们时常会去追求外面的世界,家里的那个世界就变得陌生,00后的孩子很幸福,他们出生在这个年代应该都是爸妈手里的宝,出生到上学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对他们来说过年应该就是放寒假,90后的我们很多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甚至宝宝,每天单位,家里两头跑,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好像过年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休息和犒劳自己一下,而有的还在外地努力奋斗,过年回到家可能会有七大姑八大姨打听工作工资怎么样,找女朋友没有,他们不懂我们,觉得我们一直在挑,其实我们只是没有找到对的人,80后的人,他们大多已经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也都长大了,但是让他们挂念应该是孩子的成绩,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过年似乎代表着给孩子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孩子,70后的人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操劳了一辈子,小时候家里很穷,那个时候过年也没有什么好吃的,现在的过年应该是期盼孩子的回归吧,其实不是不想过年,而是我们越长大责任越大,义务越多,好像我们已经对过年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心里有了更多的牵挂。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