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啊!“七王跌倒,景帝吃饱”的七国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来到改变历史的公元前154年吧!那一年,造成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的“七国之乱”横空出世。
然而,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惊天动地的叛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
那么,你知道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动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吗?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周亚夫
汉景帝,名叫刘启。他是中国西汉王朝继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之后的第六代皇帝。
他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生母是汉文帝第二位皇后窦漪房,因为谥号孝景皇帝而被后人称为汉景帝。你能想象汉景帝是汉代唯一没有庙号的皇帝吗?
一代明君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16年,算是比较短的在位时间。但是却发生了中国历史最大的皇族内乱之一,我们现在叫它“七国之乱”。
在座的各位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可能会把七国之乱代入到战国七雄,以为七国之乱指的是战国末年的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国家。其实不是的!
来来来,让我们现在就穿越历史长河,本文历史君带你回顾——汉代那场惊天动地却又迅速被雷霆手段镇压的叛乱,请听历史君娓娓道来。
一代明君汉景帝刘启
在汉景帝在位期间,七个藩王制造的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很简单: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让“郡国并行制”大行其道。也就是说皇帝会加封一些皇室成员为藩王,这些藩王有自己的封地,封地还有自己的朝廷、军队等等。可以说,一个藩王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这种藩王制度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危及中央朝廷的安危,甚至会分裂国家。比如汉文帝就是地方藩王当中央皇帝的典型例子,也幸好汉文帝是个千古明君。
天下纷乱、战争不休!
简单来说,藩王制度危害大于好处,所以汉景帝在位期间就想方设法要削弱藩王,他在心腹大臣晁错的主张下,实行了“削藩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通过一点一点的削弱,达到大幅度削弱藩王的势力,这样中央朝廷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就能得到巩固。
可惜啊,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个藩王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七个藩王以吴王刘濞为首,首次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他们声称要清算晁错,实际上呢?他们想犯上作乱、夺取帝位!这就是历史君今天要讲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除了主张掀起叛乱的吴王刘濞之外,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他们都在自己的王国里地位独尊,又怎会向朝廷妥协呢?
于是,一代惊天动地的叛乱就这样开始了: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藩王组织了数十万军队,向汉景帝的中央朝廷发动进攻!
天下纷乱、战争不休!
整个华夏大地陷入混乱,当汉景帝得到消息后,有些大臣把责任推给晁错。为什么呢?因为是晁错提出削藩,于是汉景帝为了平息藩王叛乱,就下令处死晁错。
然而,处死晁错没有让叛乱停止,因为晁错死与不死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诸侯王们想要夺取帝位啊!
这时候,汉景帝才意识到自己错杀晁错,他不把希望寄托于藩王会对自己手下留情,认为派兵镇压才是唯一的办法。但是,让谁来领兵作战呢?这又是一大难题。
一代战神周亚夫
幸好,天公作美。这时候,大臣向汉景帝举荐了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当年可是被汉景帝他爹汉文帝狠狠夸赞过的。汉景帝相信虎父无犬子,也相信他爹汉文帝的眼光,就任命周亚夫为朝廷军队统帅,领兵镇压七国之乱。
周亚夫仿佛就是天生要来拯救汉景帝的,是汉景帝当之无愧的福星。
他带领的朝廷军队尽管在兵力上少于藩国军队,但是这位战神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次都是以少胜多打败藩国军队。
一代战神周亚夫
短短3个月时间,藩国军队就彻底战神周亚夫被打得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西汉中央朝廷的威胁彻底解除,七国之乱被成功平定。
其实,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之所以短短三个月被平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藩国梁国的帮助。
当时除了叛乱的七个藩国,其余诸侯国都在隔岸观火,只有梁国出兵帮助中央朝廷。那是因为当时的梁王是汉景帝同母的弟弟刘武,他受父亲汉文帝的加封为梁王。
一代明君汉景帝
汉景帝和梁王从小兄弟感情就很好,即使后来汉景帝为帝,梁王为藩王,兄弟感情依旧如初。所以七国之乱爆发后,梁王倾尽梁国国力,为汉景帝保卫中央朝廷。
因此在周亚夫和梁王天衣无缝的配合下,终于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平定七国之乱,那七个起兵叛乱的藩王,各自的结局都不太好:
吴王刘濞因为兵败在乱军之中被杀,楚王刘戊也是兵败在乱军中被杀,赵王刘遂兵败自杀,济南王刘辟光兵败被生擒后被中央朝廷处死,淄川王刘贤也是兵败被生擒后被处死、胶西王刘昂兵败被擒后赐毒酒而死、胶东王刘雄渠因为兵败在乱军之中被杀。
天下纷乱、战争不休!
相同的是,七个地方藩王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不是兵败被杀就是生擒后被处死。
另外七国之乱平定后,他们各自的封地全部被中央朝廷没收,让中央朝廷的直接统治区域扩充了几倍,实力大增。可以说是“七王跌倒,景帝吃饱”了。
从此西汉中央朝廷对地方藩国的控制大幅度加强,地方藩国再也不敢公然跟中央朝廷作对,这是汉朝对于中国帝制时代中央集权的重大胜利,对后世朝代影响深远。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对此,你怎么看呢?^0^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
到了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这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当景帝下令削夺吴王一些封地时,吴王刘即与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
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而西。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万大军平叛。三个月以后,叛军失败,刘被杀,七国之乱结束。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经和大臣约定,只封刘姓的做王。但吕后掌握政权后,却让姓吕的做王,引起刘姓王的不满。汉景帝做皇帝后,中央权利和地方王国的权利矛盾激化,大臣晁错建议景帝减少诸侯王的管辖地,防止他们和中央对抗,结果成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晁错在削减封地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在皇帝面前历数诸侯王与朝廷的贰心,揭露他们的反情。晁错之被诛杀,固然与袁盎诡诈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事态所逼,不能不拿晁错当替罪羊,以缓解朝廷与地方一触即发的矛盾。
“吴楚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息,说明地方造反的势力根本不足以动摇国本。既然如此,诸侯王明知道不能和朝廷抗衡,为什么还会会动乱呢?“七国之乱”中的其他肇事者也都有与刘濞相似的经历,都受到过削减封地的处分。在某种意义上,“七国之乱”是诸侯王与朝廷之间的斗争,是削减与反削减的一次斗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