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规模很大,动辄出兵数十万;但是清朝是个例外。
虽然清代也是以暴力推翻了大明王朝,但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用兵的规模都不是很大。
比如在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有11万人参战,后金只有6万人迎战。
明清之间的另一场关键战役松锦大战中,明军出动13万,清军只有5万人参战。
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初期的时候清政府投入了3万兵力。
第二次金川之战,乾隆调兵遣将,也没有超过10万。
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甚至只有2500人。
即使是康熙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出兵规模也不大。
关键战役的乌兰布通之战,清朝动员了10万兵力,但其中大多是辅兵、后勤军队,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兵力,仅五万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满族是个少数民族,人口本来就少。
清军入关时,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汉族降将孔有德等联军二万余人,各旗包衣、外藩共计一万人左右,对外号称二十万,加上眷属、奴仆最多100万人。 1644年清军入关时,东北地区的人口,估计在200万左右。
在此情况下,满清自然没有足够的兵丁,只能因地制宜,将自己的部队打造成精兵,提高士兵单兵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进入盛世,政治稳定,国力在亚洲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在这个时期,乾隆用兵的时候,为什么兵力依旧那么少?
清朝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版图最大,领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区域大,人口多。
嘉庆时期,人口达到了2亿左右,军队数量自然不小。
从康熙、乾隆,到嘉庆、咸丰,再到以后一直到咸丰朝,都维持在80万人左右。清朝乾隆年间,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军人数总共约15万人;全国绿营兵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
综上所述,清代的军队规模并不小。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八旗兵优先
满清之所以入主中原,是建立在打败明军基础上的。
因此,大清统治者从骨子里瞧不起汉兵,觉得他们没有战斗力。
在用兵的时候,大清皇帝一般都要优先使用八旗兵。
事实上,清朝多数时期,汉兵整体战斗力普遍较低。尤其到清朝中后期就更是如此,汉人士兵内心对大清统治者有抵触情绪,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很多时候不会真的卖命,大多数时候,汉人军队靠不住。
发生在1765年的清缅之战,云贵总督刘藻兵败自杀;继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兵败被赐自尽。
在此情况下,乾隆不得不让自己人出战。
出身满洲镶黄旗的明瑞,临危受命出任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出征缅甸。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明瑞对缅甸的第一次战斗,果然大获全胜。
再次征战缅甸,乾隆让富察·傅恒为主帅(明瑞已经战死),此人也是满人、满洲镶黄旗人。
在十八世纪末进行廓尔喀之战中,藏人官员和军队的表现也非常糟糕;四川总督、汉人李世杰带领的绿营兵表现也乏善可陈;让廓军杀入西藏,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
清廷不得不撤换一批擅权、失职的西藏官员,让满人上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二十五日,皇帝召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来京,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
福康安出战,果然马到成功;不仅收复失地,还攻入廓尔喀,
在清军的凌厉攻势下,廓尔喀只好请求投降。
事实证明,在清朝中前期,八旗军能委以重任。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战斗力相对比较强;而且还因为八旗子弟本来就属于统治阶层,是既得利益集团。
江山本来是自己的,打起仗来,八旗子弟以自然非常卖力。
而满族人口基数少,人口总数上不去,以八旗子弟为成员的八旗军队的数量受到限制,总数始终维持在20万人左右,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这个数字没有太大变化。
八旗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驻京八旗,一部分是各省驻防八旗。
驻京八旗也叫也叫禁旅八旗或京旗,人数在8到10万左右,这支部队是拱卫京畿,负责皇帝和最高统治集团安全的精锐部队。
驻京八旗主要由两大部分,即左翼镶黄旗旗营、右翼正黄旗旗营构成,下设骁骑营、前锋营、火器营、健锐营等等名目。
这些部队或驻扎北京城内,或驻扎京郊,一旦有事,他们能快速反应,赶到出事地点。
各省驻防八旗的人数在12万左右,分别驻扎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等十八个地区,平均每个驻地兵力在6000人左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数百人。
驻防八旗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参战,而是监视那些汉人,以防他们图谋不轨、犯上作乱。
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扼守军事要地,对汉人形成威慑。
一般来说,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地驻防八旗是雷打不动的,以防汉人趁机作乱,威胁大清统治。
能够调动的,多为驻京八旗。
可是驻京八旗的总数只有10万左右,他们不可能全部出征,那样的话京城谁来守卫,皇帝安全谁来负责?
皇帝老儿要有个闪失,战争即使打赢了也没有意义。
所以皇帝只能调用其中的部分兵力,不能影响到京城的安全。
当然,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会调动绿营军队,不过那些绿营兵一般都是配角,打酱油的。
绿营军队总数有六十多万,使用起来绰绰有余。
但是清统治向来不信任绿营,绿营无论在训练、军备、军饷上都无法和八旗军相比,跟后娘养得一样。
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主观上一直担心其战斗力太强,影响到大清统治。所以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一般不让绿营兵上,不指望他们。
可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军队都会因为长期处于和平环境而战斗力减退,八旗军也是如此。
八旗子弟自幼苦练骑射,彪悍勇猛。
由于连年战争,八旗子弟一直保持着尚武的民族风尚,按时操练,坚持不怠,每月在校场练习弓马六次,春秋两季集中操练马步骑射和火器,今日的东安市场就是城市八旗演练的旧址。
可是随着全国的平定,八旗兵以征服者自居,日渐骄横、享有特权、养尊处优,由于贪图享受,武艺日渐荒疏,到了同治年间,八旗兵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形成只坐拿皇帝军饷、贪生怕死的纨绔子弟。
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的起义中,绿营和湘军、淮军分别成为绝对的主力,八旗兵彻底被边缘化。
军费负担过重
现代战争需要军费,古代打仗同样如此。
清朝打仗跟所有朝代不同,打仗投入军费特别高。
其他朝代发生战争的时候,皇帝只须提供粮草、供应武器就完事了。
清朝打仗除了粮草和军备,还多了一样支出,那就是战时军饷。
战时军饷类似于战时补贴,是在平时饷银之外的。
战时军饷分为两大类——战前一次发放用于打点装备衣物的行装银、战时发给作为生活补贴和日食所需的盐菜银与实物口粮。
出征行装银数额在12两到15两之间,每个士兵都有。
官兵平时待遇不同,行装银数额也不等:大将军4500两、副将军3500两,参赞大臣1500两,营总250两,章京150两等等。
一旦军队接到调令,军中士兵就会领到皇帝发放的出征行装银,每次战争只给一次。
如果出兵少了,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人数多了,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国家财政就难以承受。
至于军官,这个数字就更高了,雍正末年西北用兵,规定了军官的行装银数额:大将军5000两、副将军3000两,参赞大臣1000两,营总200两,章京150两,司官120两,笔帖式80两,前锋校、骁骑校、护军校50两。
出征盐菜银泛指日用菜金,等于是生活补贴。
《清史稿·食货志一》:" 新疆 军屯分数,人获细粮十五石至十八石,官议叙,兵丁赏一月盐菜银,二十五石倍之。"
盐菜银官兵不等,按月领取。
士兵每月3.5两,普通军官5两到10两,将军每月15到20两。
用兵时间越久,开支越大。
除了上述两类开支,还有后勤部队的开支,随军的工匠、民夫开支,这些人的数量通常是作战部队人数的1.5到5倍。
这些工匠和民夫不是免费征用的,因为他们也要养家糊口,政府除了给他们免除徭役,还要给他们生活补助。
所以说打仗就是烧钱的,清朝更是如此。
看一下清朝重大军事行动的军费开支,大概就有概念了:
两定金川用去白银775万两
两定伊梨,一定回部用白银2310万两
用兵缅甸910两白银
用兵台湾633万两白银
用兵廓尔喀6370两白银
古代王朝财政收入是有定额的,不会因为经济增长而增长,银子用一分就少一分。所以大清朝皇帝打仗,不是兵力多多益善,而是兵力越少越好,这样的情况下,清军从未发动过上百万人的大战役,更不要说千万了。
清朝时期总人口才三之四亿人口。新中国建立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民从此占起来了!说明清朝时期人口也就是四亿左右人口。如果清朝有一千万军队清政府肯定无法维持。康熙说过建立一座庙等于养十万兵马。清政府本来赶不上新中国。新中国的军队不只是自给自足。有新疆建设兵团,黑龙江建设兵团,内蒙古建设兵团。另外铁道兵,工程兵都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就说野战军也有粮食基地自给自足之外野营拉练中直接的参加国家各种重大施工。我们国家养兵制度是义务兵做出来的贡献等于工人的加倍。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工人领工资义务兵没有工资,义务兵苦干,拼命加巧干。计算看看一个军人创造的价值多少?工人能有军人的体力做贡献的了吗?就说清朝腐败无能没有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样利用军队创造财富。反而,建立庙宇浪费人力物力弱化军队建设愚弄百姓,心用在邪门歪道上。清朝如果有一千万军队几个人养活一个军人还要养活地方官。全国人口都得饿死。如果像新中国这样使用义务兵在清朝肯定行不通。只有新中国才能做到。许许多多的愿意!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