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从刘邦建朝代开始,为了使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大肆封赏了刘姓王,基本上有功劳的刘姓都有片地方,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安居生活。
到了汉景帝时期,各地的诸侯王通过多年的积累,势力都越来越大了。甚至有些不再服从朝廷的的管制。而且,同姓王实际太大,不服从朝廷管理,直接影响朝廷的稳定。比如齐国拥有七十多个城池。吴国也有五十多个城池。
诸侯王势力太大影响朝廷稳定,汉景帝知道很麻烦,这时御史大夫曹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就是减少诸侯王的领地。汉景帝担心诸侯王造反,曹错说,削藩造反,不削藩也要造反啊!汉景帝才下了决心削藩。
汉景帝听从曹错的建议,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一部分土地。吴王刘濞得到消息,不想束手就擒,联合了楚,赵,胶西,胶东等七和诸侯王打着“诛曹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也没有想到,七王叛乱声势浩大。他先起用周亚夫带军队去平判。可是,这时朝廷里有人嫉妒曹错,说叛乱都是曹错引起的,七国之乱是为了诛杀曹错,如果杀了曹错,将原来的封地还给他们,七国自然退兵。汉景帝左右危难,不想杀曹错,又怕政权不稳。最终,汉景帝选择了牺牲曹错一个人,换去稳定。
曹错被腰斩,汉景帝下诏书让七国退兵。可是,吴王刘濞却没有退兵,继续发兵向长安进军。汉景帝,才从前线的军情里得知,吴王等人早就想造反了,诛曹错,清君侧,只是招牌罢了。汉景帝后悔也来不及了,幸亏周亚夫带军,用兵巧妙,几个月没就平定了“七国之乱”。
平定叛乱后,汉景帝吸取了封诸侯王的教训,将每个诸侯王的封地都分给他们同宗,是他们互相监督遏制,力量变小。朝廷的威信越来越好了。
只是,曹错成了“七国之乱”的替罪羊,成了刘邦分封同姓王的牺牲品。
分封制比较成功的实例,就是周王朝,封的多,实力小,大部分都是虚的,让诸侯去开拓边疆。笔者认为,周朝的分封,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扩展,当时生产力底下,地多人多,实力就大。有能力的诸侯,对周围进行兼并,实力就超过了中央王国,对周朝造成了伤害,但对中华文明有利,最终秦国胜出,灭亡六国,实行郡县制,但很快被六国势力消灭。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有天然的好处,便于集中天下物力抗击外族入侵,便于抗灾,便于通商,便于新技术的推广。但是不利于镇服六国豪族,因此,刘邦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即分封了刘氏家族,又走郡县制,在汉初,避免了吕氏集团的夺权,但也造成刘氏集团的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 曹魏不封家族,造成司马氏夺权。司马氏出于曹魏的失败教训,分封诸侯,造成八王之乱。可见权利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毒药!没有监督的权力,就会出问题!因此,资本主义发明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七国之乱的爆发与分封制有着密切关联,当年刘邦将异姓诸侯基本肃清后,为了稳固新生的汉帝国,他将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以卫中央,然而分封制的弊端在后期逐渐显露,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和诸侯国势力的壮大,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掌控。到了汉景帝时期,为解决,内史晁错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政策,汉景帝欣然同意。当削去了一些诸侯国的土地后,吴王刘濞率先造反,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联合其它六个诸侯国直逼长安,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看见起义声势浩大,心中发虚,他作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大将周亚夫前往平叛,另一方面将晁错腰斩于市以期平息叛乱,但显然晁错之死并不能熄灭起义之火,最后还是依靠武力强行平定了叛乱。
“七国之乱”的结束虽然让各诸侯国势力遭受打击,但对中央的威胁依然存在,为彻底的解决,直到汉武帝亲政后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对各诸侯国实行“推恩令”,才使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分化,中央政权得以彻底稳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