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不了,不仅取代不了,还会遗臭万年。
信奉儒家,思想上不允许他这么做
轰轰烈烈波及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帝国的政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局面。
一方面,太平天国覆灭后,湘系势力和淮系势力又如两大军阀势力控制着半个中国,湘系势力控制着首富之区,淮系势力控制着首善之区,这在以往的清史中,前所未闻。
另一方面,清政府的权力格局形成了新一轮的洗牌。由于朝廷八旗军战斗力不堪,皇帝、满清贵族面对太平军长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为了自保,迫不得已赋予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练兵权。而李鸿章、曾国藩也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了淮系和湘系两大军阀势力,这种权力格局的出现,使得一大批淮系、湘系手握重兵的汉臣出现,满清贵族代表的清政府不信任、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去重用这些汉臣,这在以往的清史中,也是头一次。
在这种政治格局、权力格局下,满汉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所以在曾国藩打下南京后,朝中就有大臣参劾曾国藩“拥兵自重”“听调不听宣”。
曾国藩对此颇有耳闻,所以在打下南京后,曾国藩急匆匆的上了一份折子,这个折子的大致内容就是裁军。
今江甯已克,大功粗成,该大臣酌量可以裁撤二万馀人。且体察各员弁久在行闲,厌苦兵事,不至另生枝节,自属实情。著即筹发欠饷,酌量遣撤。
实际上湘军打下南京后,国内的逆乱依然层出不穷,在南方各省,长毛依然实力雄厚,北方的捻军、回乱,这群乱国贼寇遥相呼应,清帝国的江山依然岌岌可危,在这个时候裁军,曾国藩对于流言蜚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曾国藩这个人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汉臣,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读书人,古代知识分子最讲究的就是忠君爱国,而且曾国藩信奉儒道,思想上,曾国藩并不具备造反的野心。
而且湘军官兵从军为国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招兵的旗号就是驱除邪教。打下南京后,湘系势力官员大发国难财,个个赚的盆满钵肥,而且经过长毛摧残后的百姓民心所向的就是清政府,这个时候造反,根本不得人心,出师也无名。
国内的政治格局使得曾国藩造反,无异于玩火
在铁与血中崛起的,不光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
左宗棠平日里十分自负,根本不拿曾国藩和李鸿章放在眼里。
而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军一系列的战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曾国藩的“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不同,李鸿章的淮军装备精良,又完全采用西化操典。上海一战,淮军大帅李鸿章横刀跃马,左手手枪、右手战刀,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又使得淮军一战成名,曾国藩清楚的意识到,昔日寄人篱下的李鸿章,如今已经羽翼丰满,有了和湘军相提并论的资本。
而且李鸿章的淮军比起湘军,虽说是淮由湘出,但实际上淮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均在湘军之上。
这些出身于两淮大山的淮勇兵丁,素质参差不齐,只要听到洋教官的洋文口令,却能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而李鸿章本身为了发展淮军,也在不断地挖湘军墙角。
李鸿章执着的向湘军借兵,使得淮军实力大增。他采取“化湘为淮”的策略,利禄驱使、重才学,宠信有加是李鸿章把湘军兵将化为自己麾下的标准手段,使得程学启、黄翼升等一大批湘军将领对李鸿章抛头颅洒热血,忠心耿耿。
1862年,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围攻太平军的都城南京,但战事并不顺利,清廷下令李鸿章率淮军会同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南京。
这时候曾国藩跟曾国荃非常紧张,而李鸿章本人也是顾虑重重。
当时的南京一直都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领兵主攻,南京已经是湘军的囊中之物,最后关头,淮军想来抢功劳,曾家兄弟显然不会坐视不理。而曾在湘军中做过幕僚的李鸿章也深谙此道,深知自己攻打南京意味着什么。
李鸿章一方面以各种理由推脱朝廷,另一方面迟迟不肯出兵。
湘军围攻南京已有两年多,李鸿章本人也不想跟曾家兄弟抢功,得罪自己的恩师曾国藩。但是朝廷似乎没有体谅他的意思,仍然催促李鸿章率军迅速向金陵集结。身后几万装备精良的淮军如同一道无形的大山,压得湘军官兵喘不上气。
当时的曾国荃简直要疯了,他把李鸿章的发兵公文拿给他手下的将领们看,说:“我们湘军官兵苦打了两年,眼看就要破城了,现在,他李鸿章带着几万淮军来了,我们该怎么办?”结果曾国荃的将士们异口同声的说:“愿效死力。”
湘军在淮军的实力催逼之下,终于攻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李鸿章则始终把淮军部署在南京外围,按兵不动,主动放弃了与老师争夺头功的机会。但是曾家兄弟以及湘军将领都很清楚,论战斗力、战斗意志、武器装备,李鸿章的淮军已远在湘军之上,昔日的学生和幕僚如今已经羽翼丰满,淮军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全面超越了湘军,成为大清帝国热兵器武装下,帝国保卫者的新式陆军典范。
想称帝,得先想想不能打垮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
还是很有可能的。
因为在镇压天平天国之后,湘军人数已经多达十几万了,而且湘军的军权一直都是掌握在曾国藩的手里。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兄弟,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全军上下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数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也都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而当时的清廷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军中将领也大多能力不足,八旗子弟在安逸一百多年后,早就骑不得马,射不了箭了。整个清廷的军队,除了一部分的蒙古骑兵还有一些战斗力,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所以如果当时曾国藩在消灭天平天国后,再收编天平天国那些百战老兵,挥军北上,在军力上完全可以碾压清廷。而且一旦曾国藩起兵反清,湘军出身的那些各省总督,巡抚肯定举旗响应,很可能一战定天下,把清廷赶回白山黑水去。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