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要说明,我们需要弄明白在咸丰驾崩之前朝廷中的权力派系。首先说,顾命的八大臣是一派,他们的实力最强,因为他们是皇帝钦点。但是,由于咸丰害怕会出现康熙朝鳌拜专权的事,因此又令两宫皇太后去制衡顾命大臣。
但是,咸丰朝特殊的情况在哪呢。在于咸丰不在北京城,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他一直待在承德避暑山庄。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权力中心北京因为没有皇帝而形成了另一个小圈子。而这个小圈子,又恰恰是咸丰皇帝不待见的一些人。包括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当然了,也可以把醇亲王奕譞放在其中。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则是曾国藩的地方实力,不过此时他们正在竭力围剿太平天国,不构成对于皇权的威胁。
中央内部分三派,这种畸形的权力结构一定程度上是咸丰皇帝自己造成的。如果顾命八大臣里面有一个近支皇族,都不会发生辛酉政变。可惜,由于咸丰皇帝担心他的这帮弟弟们会威胁皇权,因此不带着他们玩。这样,恭亲王自然是不满于这种安排,极力的想要突破这样的一个困境。
再者说,肃顺在处理问题上显得太轻率了。先说,肃顺在咸丰去世之后表现出的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实在是没有啥政治智慧。对待两宫太后,居然傲慢无礼,任何奏折,只让他们盖章,不让他们发表意见,这不是明显激化矛盾么。再者,故意整治恭亲王,咸丰皇帝去世,于情于理恭亲王都应该第一时间赶往承德去吊唁。可肃顺不想让他来,左右就是拦着。
可按说,要拦着你就一直拦着,他又让恭亲王来了。结果恭亲王就在承德呆了一个晚上。结果就让叔嫂二人达成了政变的初计划。
这是肃顺的第一大错误,当然这个错误还有弥补的余地。下面他犯得错误,就不可原谅了。咸丰皇帝的梓宫回北京,这时候两宫太后提出来带着小皇帝先走。肃顺你是顾命大臣呀,你应该寸步不离小皇帝呀,他居然同意了两宫太后的提议,让他们先回北京城。自己大摇大摆的慢慢走。
结果,两宫太后回了北京城,马上联络奕訢,奕譞组织政变。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太后王爷们,轻而易举的就搞定了肃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需要提的是,小皇帝本来的年号是祺祥,结果因为政变的缘故,年号改为了同治。所谓同治,意为共同治理,谁和谁呢?自然是两宫皇太后与近支皇族。
辛酉政变,奕䜣之所以取胜,肃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来自集团内部各势力的影响
相对于肃顺集团的不成熟和内部的不和谐,奕䜣集团能够步调一致;相对于肃顺集团的党同伐异,四面树敌,奕䜣集团能够笼络人心,争取舆论;相对于肃顺的刚愎自用,粗鄙无识,奕䜣是谦和有度,颇有见识的。在这一推一拉之间,双方的势力产生了变化。早在辛酉政变前,反对肃顺倾向奕䜣的势力已占多数,虽然迫于肃顺得势的形势隐忍未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站在奕䜣一方的事实。一旦时机成熟,这种事实便明朗化。
这次政变,地方督抚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倾向。手握兵权的官吏中,最明显的就是胜保与僧格林沁倾向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而这正是肃顺一方所欠缺的。其次,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自然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列强的影响
在对外关系上肃顺一直是强硬派代表,这自然得不到西方列强的好感,被其视为干扰侵华利益的眼中钉。
而反观奕䜣集团则不然。奕䜣集团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与洋人接触比较多,甚至一直以来以妥协为宗旨的官吏。奕䜣作为集团首领在留京和谈的过程中,也慢慢转变了对洋人的看法和态度。认为洋人“不利我土地人民”,大可不必视其如水火,草木皆兵,甚至可以引为同调,“外敦信睦”,互相联合,借助他们的力量扑灭国内农民起义的烈火,保证清王朝统治的长久。
对奕䜣的这种态度,西方侵略者除赞赏之外,还努力的笼络培植。英国驻广州的领事罗伯逊称赞奕䜣等人“开明”,说“他们已开始重视外国同盟的价值,已看到中国利益如何深深地和别国利益缠在一起了。”这与他们对肃顺集团的厌恶及排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辛酉政变中,西方侵略者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干涉,但这种不干涉的态度恰恰为政变提供了有利的外界环境
如果列强在此时发难,那会是相当棘手的。光绪朝慈禧太后欲立大阿哥,潜行废立一事不成便是很好的例证。
咸丰驾崩,奕䜣祭奠梓宫之时,西太后曾对若有政变列强态度一事质疑,奕䜣承诺“若有难,唯奴才是问”,奕䜣何以如此有把握?
原来其驰往行在之前,曾拜会几国公使。英国公使普鲁斯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我们应以温和协调的态度获致恭亲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们的惊恐,希望迟早总会发生变动,使最高权力落到他们手里去。……他(指奕䜣)向太后(那拉氏)保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思,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群险恶党徒手里解放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入京的行列。”辛酉政变后,外国侵略者对政变的成功相当的满意,英国公使普鲁斯说:
他毫不掩饰地承认这次政变是在他们支持下搞成的。对外国侵略者的这种“帮助”,上台后的慈禧太后与奕䜣也不是没有表示的。在判决“八大臣”的上谕中把“不尽心和议,失信于各国”列为重大罪责,从而明显地表明了清政府今后的立场。“恭亲王及其同僚之操权,乃是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这个令人感觉满意的结果,全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政治集团与殖民势力的关系非同寻常,西方势力的支持与否,是一个集团、派系能否执掌权力至关重要的条件。西方列强对肃顺集团及奕䜣集团态度的一冷一热,对政变的结局影响颇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