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人崇拜和头骨崇拜,
发展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
藏戏面具艺术源于西藏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
反映了藏民族原始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
— 《事物的起源》
带着面具表演是世界各种戏剧在发展初期用以表现角色性格、突出角色形象的普遍艺术形象。西藏面具可分为宗教面具和民俗面具两大类。宗教面具主要分为跳神面具和悬挂面具,前者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戴着面具举行跳神活动,其目的是宣传教义,拔除不详,后者多置于寺庙殿墙,供信众膜拜如布达拉宫、色拉寺中。
在民俗上,面具主要体现在藏戏上,有人说此种面具在西藏面具中最富艺术情趣。藏戏作为西藏灿烂文化的重要艺术品种,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等。面具的出现在藏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出现正是宗教仪式向着藏戏过度的标志之一。至今,藏戏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保留着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面具戏形态。
面具,藏语称“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妆手段。藏戏面具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它有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能,也有表现藏戏个体和整体的美学内涵,也有按角色分类,主要按颜色分类,不同的面具色彩更是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
01 蓝面具
蓝面具是开场角色温巴所戴面具,象征正义、勇敢,为勇士相。多用硬质布板或呢料糊裱上蓝底花缎,又在上面镶金缀花,装饰精致优美、绚烂,形象古朴、夸张。蓝面具顶部有箭头状的装饰物,画以财宝“喷焰末尼”图案,下接两边沿头形到两耳前,有一半圆的装饰圈边,亦镶有金花缎,圈边缎带左右两头吊以红、蓝二色丝穗。
02 黄面具
黄面具是正戏人物穿插角色面具,黄色面具象征智慧、兴旺、祥和、繁盛,也表示该角色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种姓优越,知识渊博,具有利益众生之美德等。,一般系活佛、仙翁所戴。
该面具以白山羊皮毛制成,脸部覆盖以黄呢子作底色,嘴和眼形雕空,鼻子突起,眉毛和上唇胡子嵌成白色线状。因藏戏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白发白须,因此藏戏面具两颊外沿和下巴有白色胡子,与满头白发连成一圈,又长又多,成为洁白虬髯(qiú rán)。
03 绿面具
绿面具是正戏人物老年女性角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多为王后、母亲、牧羊女等戴用。脸部呈平面墨绿底色,嘴和眼睛按形雕空,鼻子以侧面剪影突起一块, 额部没有日月徽饰。有的在两颊镶以圆形红色布块或呢绒布块作为女性红晕之美饰。
这种面具较小,仅有巴掌那么大,戴于演员额头上或一角,演员的眼睛和大半块脸仍露在外边,该面具是象征性的,观众主要看演员脸部神情表演。
04 红面具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威严和正义,是英勇善战、斗志旺盛的刺激色,能使亲者振奋,仇者丧胆,以此表现人物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内务外事指挥自如之德能,展示庄严、宏伟、辉煌之相,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
国王所戴红色面具颜色较深,大臣、总管等面具红色稍淡,胡子亦以灰黑色较多。
05 黑面具
黑面具象征怒相、象征妖邪、罪恶、黑暗,一般是正戏人物小丑所戴面具。面具以黑绒布制成,嘴和眼睛按夸张形态裁制成空口子,嘴巴很大,黑鼻子制成红萝卜形,又粗又长,挂于额下两眼之间,可以任意晃动,鼻子尖上还挂一个白色小海贝。这种布制面具质地较软,戴在脸上略有立体感,整个造型比较夸张变形,具有喜剧色彩。有些小丑亦可不戴面具,而将脸涂上黑色,同样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06 阴阳面具
半白半黑面具以阴阳脸造型来表示角色阴谋、奸诈、欺骗和狡猾的两面派性格,是正戏小丑所戴面具。面具以皮革或呢料制作,脸部呈平面,嘴、眼、眉、鼻均按平板面具制作,脸部底色右半面是白色,左半面是黑色。
藏戏面具与宗教跳神和悬挂供奉面具相比较,它有着鲜明浓郁的民间创作和世俗艺术色彩,使用这种面具更能直接地表现人性的深层意义,更直观的刻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物性格,从而更易在观众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共鸣和波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