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

在辽宁省档案馆中,有着一份《明太祖实录》的“稿本”,此乃正式版的《明太祖实录》稿件,而这个稿本上面记载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的一件事情:

在朱标去世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公开表态,要立“朱棣”为太子。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1

这上面的记载是这样说的,首先是朱标的死:

“丙子日,皇太子病故,交礼部议丧礼”

而丙子日,正是朱标从陕西回来之后病重无医去世的日子,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按照朱元璋对儿子的宠爱,朱标之死很有可能对这个已经垂老的开国皇帝造成巨大打击,朱元璋接下来长时间不论储君,都是可以理解的。

可就在“戊寅日”,也就是朱标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东阁召集群臣来商量大事,大家一头雾水地去了,可一听到朱元璋说出来的事,把众人都吓一跳:

“戊寅日,帝坐东便门,诏内大臣晓谕曰:‘朕年老,太子不幸,遂如此者,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聪明、仁厚、勇武,与朕相同。朕欲立太子如何’?”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2

朱元璋的意思很简单,皇太子朱标的确是死了,而他自己也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也要有不测风云,但这是规律,不得不认命,所以也要遵循古人的规则,要给国家再立一个储君,以防万一,这也是国家的福气。

如果朱元璋是跟大家商量那也还好说,可是朱元璋却是直接把心里的结果说了出来,他说他的四儿子,正在北京镇守的朱棣最像他,反正一顿猛夸,夸完之后,就说要把他立为太子,话说朱元璋说出这个话,可不怪大臣们都惊讶了,的确太石破天惊。

众人不知道如何作答,因为答错了,很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然而总有不怕死的,比如当时的翰林学士刘三吾。

刘三吾虽然只是翰林学士,但是才学丰厚,特别受到朱元璋的礼重,他本来就年纪大了,加上之前因为多次“举报”别人而被威胁性命,这种个性很对朱元璋胃口,因此他说的话,朱元璋也听得进去,他说: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3

“大胆之人”刘三吾的观点也很简明扼要,他先说了顺位的逻辑,既然朱标死了,那就让朱标的儿子来继承储君,便是“太孙”,此乃礼法传统,而这件事也是朱元璋一直执着的,其次就是说,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那么秦王朱樉(朱元璋二儿子)、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儿子)应该怎么做人?

听完了刘三吾的话,朱元璋就忽然想到了太子朱标,悲伤地大哭起来,以他的哭终结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默认了刘三吾的说法。

而关于这份《明太祖实录》的稿件,一般认为都是在建文帝在位时编纂的,因为在建文帝最终失败“自焚”宫殿的时候,这份稿子就烧毁了很多了,这一份洪武二十五年的纪事,是“恰好”就拯救出来的遗件。

可也是因为“恰好”,加上朱棣在位期间多次想办法“暗示”、“明示”朱元璋当年想立的储君是他,因此后世的史官一概抱着很大的质疑态度,这个“朱元璋曾经想传位给朱棣”的说法才搁置了。

但不管朱元璋传位的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被人添油加醋了,在客观环境上来讲,朱元璋讲的话是有很高的合理性的,而相应的,刘三吾的回应的理由,也非常有道理,这些道理,正是在客观因素上,朱元璋不能传位给朱棣的原因。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4

朱标薨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是朱标儿子。

刘三吾讲的“统礼”,乃是正统的法礼,很重要,此乃贯穿汉文化的核心关键。

虽然在很多后世人看来,提过皇帝的皇子够多,那么太子去世之后,理应是皇帝的其他儿子来继承太子之位,而不是“隔代”传位,这看似合理的逻辑,实际上是对传统汉文化的一种“反驳”,因为“兄亡弟袭”(兄终弟及),乃是游牧民族才常用的继承方法。

中原王朝也有过兄终弟及的传统,但一般都是建立在兄长的儿子还很年幼,且统治的贵族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的。

放在朱元璋的家庭里,这种情况就不存在。

朱标有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孙,他的年纪适合,能力符合储君之位的标准,所以不需要本末倒置地用朱棣来取代朱标儿子的位置,再加上元朝的皇帝忽必烈,他的太子真金死后,也是由太孙即位,这是有据可依的。

这里面看似是传统的法理关系,但却是为了以后“消除”隐患。

朱标之子因为朱元璋的爱屋及乌,每个人都得到不菲的宠爱,他们打小都住在南京,跟那些一长大就打发出去外面就藩的王爷叔叔不同,正所谓近水的楼台先望月,朱标的儿子做什么都是有一定的优先权的。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5

假如未来让朱棣登基,那么朱元璋给予皇孙们的宠爱,就会造成心理落差,在朱标的儿子们看来,朱棣才是“篡位”者,他们才是朱标死后最合理的继承人,但朱元璋在世,他们不敢说什么,朱元璋要是驾崩了,肯定就得打起来。

要让朱棣当太子的条件也很简单,除非朱标的儿子们全部都薨了,甚至连朱标的孙子们都薨了,这样皇位落到其他皇子手上,那就没问题了,因为顺位发生了改变。

在实际上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类似的事件,那就是汉朝陈平、周勃谋杀汉惠帝诸子。

西汉吕后驾崩后,爆发了诸吕之乱,与此同时,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襄率军前往长安平叛,顺便把皇帝当上那么一当,而在长安的陈平和周勃知道刘襄不是省油的灯,因此迅速平定诸吕之乱,然后诸位大臣自行商量立新皇帝。

他们心仪的皇帝就是刘邦那个性格最透明的儿子,代王刘恒。

可代王刘恒虽是高祖的儿子,却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而汉惠帝还在世的几个儿子,才是顺位继承人,面对这种情况,陈平和周勃等人怎么办呢?

他们很果断,直接颁布了一个“公告”,上面说的是,汉惠帝的这几个儿子,都不是汉惠帝的亲子,都是被人“调包”的云云,反正一个文书下去后,汉惠帝这几个单纯的儿子全部被处死,这下子,刘恒就有了“顺位”资格。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6

且日后也不会爆发什么叔侄相残的事情。

把西汉文帝登基前的背景放到朱元璋的儿孙故事里,那也是一样适用的。

即便朱标没有了儿子,朱棣的上面还有俩哥哥:朱樉、朱棡。

其实关于朱元璋传位朱棣这个“说法”被人质疑,还有一个大原因,那就是朱元璋把朱棣说得太完美了,事实上,朱棣在镇守北京时的功绩,并不能完美超过他的二哥朱樉、三哥朱棡。

在明朝的历史记载中,朱樉和朱棡也都是马皇后所生,是为嫡子,在身份上,朱棣也比不过这两位哥哥。

另一个争议是说朱标、朱樉、朱棡都是李淑妃所生,但即便是李淑妃所生,兄弟三人的地位也没太大区别,只是长幼之别,不存在嫡庶之别

朱樉、朱棡,都是属于脾气暴躁之人,特别是朱樉,行事残暴,在藩府之地把风气搞得一塌糊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人的能力很强,不管是朱樉还是朱棡,都把自己的边疆守得很到位。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7

在军功上,朱樉和朱棡不亚于朱棣,所以在朱元璋考虑重新立太子的时候,理应不那么果断就选择朱棣,而是在三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出来。

即便是朱棣的军功和功绩超过了朱樉和朱棡,朱棣仍旧难以避开“长幼”顺序的问题,因为朱元璋的立储顺序,肯定是先从长再到幼的,朱棣不上不下的位置,显得非常尴尬。

按照刘三吾的说法来看,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为储君,那么置朱樉、朱棡于何地?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朱樉和朱棡其实也偷偷试探过朱元璋的“立储”态度,他们两个都想当储君,可都被朱元璋愤怒地打断了想法。

洪武二十八年,朱樉刚在甘肃平叛立下了大功,可因为他为人残暴,被三个妇人偷偷下毒致死,在他死后,朱元璋没有给予多少同情,反而是对他的身后名以及葬礼大大地削减,朱元璋多次说出了朱樉死有余辜,可见朱元璋对朱樉此前的怨念很深了。

洪武三十一年,在朱元璋驾崩的不久前,他又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他的三儿子朱棡,而朱棡后期变成一个好人了,却没有继续活下去。

从某个角度来讲,朱樉、朱棡也是因为在建文帝登基前就去世了,不然的话,依照他们秦、晋两藩的强大实力,肯定会和建文帝碰撞出最炙热的火花。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8

当朱樉、朱棡都去世之后,朱元璋也离大限不远了,这个时候再谈立朱棣为太子,就是异想天开了,因此,朱棣在任何客观条件下,都不可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储君。

总结:

朱棣在朱元璋生前是否曾有意被立为“储君”,这其实是一个“马后炮”式的猜测。

站在朱棣本身的能力来讲,其实他真的不值得朱元璋特地点出来说要立为储君,而关于《明太祖实录》的那一份“稿本”,或许只是一个有利于朱棣的片段,有可能的事,朱元璋对大臣们都试探过他想立“秦王”、“晋王”当储君的态度。

朱元璋如果真的是这样做,目的还是很明确的,他就可以看出来这三个强藩儿子有没有在他身边“埋线”,这样的话,朱元璋就可以为了朱允炆提前清理一些人。

所以《明太祖实录》的稿本可能不是伪造的,但因为朱棣后来靖难造反当了皇帝,他本人也想力证自己的合理性,因此把这个片段的稿本拿来强调自己的合理性,这就只能是一个暗示。

事实上朱元璋只要没有公开立他为太子,那怎么说都好,没有行动,都是“空话”。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朱棣知道朱元璋传位给谁图9

立朱棣为太子,假如后来的朱棣没有登基,这份“稿本”被人找出来,看起来才像是笑话,可以想象,如果日后还考古发现了某种朱元璋想要立“周王”朱橚(朱棣同母弟)为太子的文书,那么后人看起来是不是就像是个“笑话”。

因此,朱元璋口头上说想立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最后用行动证明了他可以那才重要。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首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一开始,或者说长期以来的人选都是太子朱标,朱棣是燕王,并且被打发到北京戍守边疆了,但是,太子走在了皇帝前面,这给朱元璋的时间不多了,恰恰在这个时候太孙朱允文的一个小举动打动了朱元璋,注意,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个老人,而且是刚刚经历心爱的继承人离世的老人,于是,他决定了传孙不传子,皇位还在朱标一脉。其次,朱棣抢他侄子的皇位,这个有待商榷,因为从后面朱允文的动作来看,很明显王朝的统一,稳定比所谓骨肉亲情重要,迫害迫害自己几个叔叔,在他看来,是为了自己的龙椅,那么朱棣这么做,其实没有错,放在现在,刀架在脖子上不反抗,凭什么?最后,朱棣本身就具备着才干,加上运气是真好。历史已成定局,而洪武皇帝先此事而去,一切都不过留给后人琢磨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1月16日 13:56
下一篇 2023年01月16日 14:10

相关推荐

  • 朱元璋 布衣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大家解答。中国古代历史上,朱元璋不是唯一一个“布衣天子”。在阅览古代历史长河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王朝的创业者(皇帝)大部分都是从官,或者是贵族,皇亲国戚之类的。但是也不包括普通百姓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和刘邦他们俩个就是“布衣天子”。我们先来聊一下“布衣天…

    2022-04-29
  • 朱元璋、刘邦白手起家能够统一天下,刘备有皇叔背景为什么不行

    刘备不能统一天下就对了!东西两汉仁德已然稀少将尽,乘末气而有蜀汉。三国鼎立成势以警喻后人,人们渴望大汉朝强盛,人们强烈需要归汉去依附大汉皇朝,又以大汉臣民自豪,但是功臣,良将,平民,百姓,又对大汉的作法和手段心存畏惧,灭门和酷刑敢怒而不敢言,无不落泪心寒,双眼望穿希望破灭。好日子…

    生活百科 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