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自豪的就是环境好空气清新。我的家乡离县城八十公里左右,属于一个树木葱绿环抱的小山村。小溪流水,流淌着岁月人赋予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和希望,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开山种地,打理得山青水秀,鸟儿鸣翠柳。春天的百花,是蝴蝶和蜜蜂的乐园;夏天是祛寒别暑的天堂;秋天金色阳光是稻香鱼肥满仓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言于意表的喜悦撒满整个冬天。
在农村最难的就是修马路。出村只有唯一条沿着小河弯弯曲曲的人行道,啥事都靠是人工去做,就是这短短5公里的路程阻碍了发展的步伐。修马路就是全村人的梦想,几辈人都希望有一条宽敞的马路来改善环境,让不值钱的农作物也能买个好价钱。
要致富,先修路!自己的家乡建设,始终是靠自己去建设。资金短缺,本着不求大汽车通过的路面,只求有一条拖拉机路运送一些生活物质的理念。说干就干,打报告,写申请,请技术员。技术员根据实际情况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只能改造一条路,按照旧路线走,放坡加宽就行了。
在丘陵谷、悬崖边变道,困难重重。别人修路都是机械化,想怎么修就怎么修。可我们不行,因为没有勾机没有推土机,全靠人工挖。最困难的事情,遇上大片石头,就没有办法动工,没有爆破师没有炸药雷管。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在靠近有水一边筑坝填方完成路面宽度。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和全对人的齐心协力,如愿以偿拥有了一条拖拉机路。出村开一个摩托车,省时又省事。山上的东西也值钱了。
水边铺路容易,保养难。遇上特大暴雨,山林的洪水,很快就把路面冲洗得面目全非,很多路段连路面都找不到了。就这样修修补补过了好多年。全村人又希望是一条水泥路,在言谈中渴望变成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赶上好政策,村村通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水泥路面,村村通路。
农村的发展瓶颈在哪?谁都渴望自己的小山村富饶美丽。走过山涉过水,偏僻农村的出路在哪?曾经去过很多的农村,有些是城中村,有些是旅游区包围的小渔村,有些是有天然资源的小山村,有人投资有人开发。然而,到了北部地区的小农村,除了绵绵山脉就剩下一股新鲜的空气,什么也没有。
山区的农村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生产的农副产品没有形成产业链,资金投资不足,致使人才流失。自己村有能力一点的人也都出去了,没有一个有实力的领军人物带领全村人发展。当然,镇区的生意人不一样,现在的生意人都是到处跑,哪里生意好就行哪里去。
前年就去了一个小乡镇,交通便利,娱乐设施完善,经贸集中。有肥沃的土地,气温适中,水份充足,都是以种植经济林为主。小土坡,土壤肥厚,阳光充足,靠近村边,种植的是桔子,杨梅。家家户户盖起了几层的楼房,过着舒适的小日子。
可能每个普通人想法都差不多,出门有公交车,回家有个舒适的家。有工作,有节假日。
希望家长健康原生态的发展,老乡们能有更多的收入,家长的土,树,一草一木还是原汁原味。
我的家乡
我家住吉林省公主岭范家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东通四平,西连长春的小镇,这里承载着我童年和少年所有的记忆。高中去外地住校后就开始很少回家乡了,到大学,工作后都在外地,慢慢家长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回来后总想出去走走,可是所寻之处都没了原来的影子。上过的小学也扒了修路了,中学也盖楼了,地房都拆了,建楼,很多农田也被占用了,搞新农村建设,但都做的差强人意。看不到从前的影子,感觉很陌生。虽然这是发展的必然,但我还是希望能回到从前。
童年的记忆
家乡给我留下的记忆是沿街的排排房子,国营理发店,副食,游戏厅,馅饼铺,校园的排房和杨树,经常去的大铁桥,桥下还能抓泥鳅。桥边还能打地鼠,抓完蚂蚱烤着撸。太多的记忆都被高楼给抹去了。很遗憾。
如何发展
我的家乡没有什么特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产量有限。但交通便利,近几年一汽的零部件车间,物流仓储也发展起来了,也能辐射到范家屯,带动了家长的发展,家乡人也都富裕了,车也多了,饭店,商场,专卖店等等,有条件的都干起了买卖。我觉得还是依托省会长春这个吉林省经济和消费中心,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跟运输,仓储,有关的配套服务。逐步打造小镇在长春向四平沈阳延长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辅助作用,成为长春经济圈,特别是一汽仓储的一个延长带,加快向长春经济圈的融合。这样城镇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