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意思大概就是父母尚在人间,大家尽量不要出远门工作,尽量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如果一定要外出,那么就应该在工作的地方有一定的住所。这样可以时常接父母过去团聚。个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一定要遵循他们老人家的意愿,如果他们愿意到城里去,那就接他们过去见识一下大城市,开阔眼界;如果他们愿意留在乡下农村,不愿进城,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老人家留在农村,他们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锻炼了筋骨,也可以与乡亲邻里拉家常,邻里之间也可以互相照应。再说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动车飞机客车什么之类每天还不少班次,孩子们可以经常回去看看。现在通讯也很方便,尽量每天打一个电话了解家里情况(邻居家的电话也要保存)。孝敬父母不是要在物质金钱上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开心快乐,过着舒坦的日子!
在如今的农村,长得最多的就是树和草,人却渐渐稀少起来。
留守在村里的,大都是一些老人和带着小孙孙的老人。
如今90后的农村人是不屑于留在农村的,他们的天空在城市,无论在城市里做什么,他们就认为那里是他们翱翔的天空。
这批年轻人,他们父母的岁数也不算太大,或者说正值挣钱的黄金年龄。
按他们的说法,那么大一个劳力,如果呆在家里守着几亩地那就废了。
出去务工就成了大部分农村人青壮劳动力的首要之选。
那么问题就老了,能干活的人都出去了,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在家里呆着。
所以,我们看到,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只要身体不是太差,还依然在农田里忙碌。
对于那些身体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日子就比较难过了。
村里的老王,今年六十多岁,前几年得了脑溢血,至今住着拐棍也只能慢慢地挪步,基本上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
他老伴去世的早,家里的孩子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远走他乡,挣比较多的钱。
只能选择当地的城市打工,方便晚上回来照顾老王。
就是这样,老王中午还得饿肚子,按他的话说,孩子总是在家里伺候我咋办呀,他不挣钱这一大家子吃风屙沫呀。
在金钱和亲情的抉择上,按理说不应该会出现犹豫的状况,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嘛。
可是,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没有钱就没有一切。
怎么办?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