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秦国是怎么崛起的吧。
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就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他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但是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始终跨不出晋国这个门槛。
于是秦国掉头向西发展。秦穆公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20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但是,自秦穆公以后的两百余年间,秦国经历了秦康公、秦桓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怀公、秦献公,这些君主也不算不够努力,但是治国不得其法,始终找不到让秦国强大的法门。而秦献公时期,秦国还被魏国打的满地找牙,丢掉了河西这块战略要地。
秦孝公下令求贤者,商鞅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而法家唯一的好处是: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治国治军的法律体系。可不要小看这一个简简单单的描述。因为法律体系一旦建立起来,那么如果国家是明君,国家能迅速强大起来。如果国家是昏君,国家在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也能正常运转。这就是法律体系的强大之处。我们今天讲究的“依法治国”,也是根据这样的原理衍生出来的。
当然,秦国自从秦孝公之后,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历代君主,竟没有昏君出现,也算是古代国君的典范。
其中,秦惠文王曾说过:“商君之法,实乃护国强民之法,秦必遵之。”使得秦国最终能一统六国。
知道了秦国强大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赵国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赵国前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国家。直到赵武灵王的出现。赵武灵王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强大之后的赵国在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修筑了相对长度的“赵国长城”。
但是,赵国的强大,仅仅是军事实力上的强大。赵国的国力并没有像秦国商鞅变法后的那种厚积薄发的增长。赵国的强大,还是人治时期的强大,不是“法治”时期的强大。这个差距就很大了。
举个例子,赵武灵王曾经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当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赵国虽然还是如此强大,曾经数度击败强大的秦军,可是这样的胜利却不能持久,而且是守护国土时的胜仗,对于开疆拓土而言,还是秦军更为专业。
我们从长平之战的经过就能看出来。秦国倾尽全力进攻赵国,而赵国更是举国与秦军对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前期的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注意看,当时的赵国已经和秦国消耗不起了,所以才有了后来赵括的主动进攻策略的实施。并且赵括也不是传统意义“纸上谈兵”的庸才,能把40万赵军指挥得当,也绝非等闲之辈。
国家之间的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就好比二战时的日本和美国:看似强大的日军,最终还是会被美国这样的大胖子给拖死。
秦赵之间也一样,秦国的综合国力远优于赵国。赵国如果从赵武灵王开始出现三代明君,强大的依然是军事实力,其风格和后来的军国主义有点类似。
而秦国,则是由内到外的强大,赵国的明君再多,不去大力发展综合国力,最终还是难逃被秦国击败的命运。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