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的原材料是石化企业从原油中提炼出的化工产品——聚丙烯,这种热塑性塑胶会再经融化、塑形成高熔指聚丙烯纤维料,用来生产口罩。 目前国内的 30 余家企业在 2019 年的高熔纤维料产量约 88 万吨,当年只有 2% 用于口罩生产。 如果在今年疫情期间,把这些高熔纤维料全拿来做口罩,能做出 2200 亿个,哪怕全国 14 亿人一天换一个,都能用 5 个月。 但接下来,问题就出现了。 中上游厂商商会把高熔聚丙烯纤维料加工成无纺布,尤其是熔喷布,在口罩中起到关键的过滤作用。 这需要把高熔纤维料通过高速高压的热空气流熔化,再从纺丝微孔中喷出,拉成直径 0.3~7µm 的超细纤维,像做棉花糖一样,在气流引导下均匀地铺在收集装置上,利用自身余热黏合成网。 这时的熔喷布只有 30% 左右的过滤效率,还要再通过高压电极放电等方式让熔喷布带上一定量的电荷,称为驻极处理,这样再靠静电效应吸附微粒,过滤效率可提升至 80% 以上。 然而,中国的熔喷布产量本就不高,直到今天,在国务院的防控物资对接平台上,近 1300 条需求中有一半都是要熔喷布。且根据财新的报导,仅以湖北仙桃为例,当地的熔喷布价格已从疫情前的每吨 2.2 万元暴涨到 17 万元。 而这就直接影响了中游的口罩制造商。 他们要把无纺布、熔喷布、耳带、鼻夹组装成最终的口罩。但各种原料、运输、人工成本的上升,加之政府对口罩价格限制上涨,两头夹击下,一些口罩厂只能亏本生产。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1 月 20 日后 20 天左右,中国的口罩产能才恢复到 19 年的水平,我们粗略估计这 20 天国内生产的口罩约 4 亿只。而在此期间,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口的外国口罩救了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1 月 24 日至 2 月 11 日,就有 7.3 亿只口罩漂洋过海支援国内。 到 2 月中旬,随着各地复工、扩产以及汽车、电子、服装等其他企业加入口罩生产,国内的口罩产能得以快速攀升,截至 2 月 25 日,日产能提升至 380%,日产量已到 7619 万只。 虽然口罩产量不断提高,但下游的口罩销售商还是很难拿到货。
买不到口罩的原因是很多方面造成的。
1.口罩供应量有限,尽管很多口罩生产家都在加紧赶制,但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涨价,交通运输成本涨价,生产出来的口罩又必须基本符合市场价格水平,口罩厂商基本都是在用爱发光造口罩。 加之中国有14亿人口,口罩的每日量产能达到1.8亿只,虽然1.8亿已经差不多是口罩生产的极限了,但是相对于人口数量,仍然是非常紧缺的。更何况,口罩不是在生产线上生产完成后就能立即使用,中间的时间差仍然是巨大的。
2.需求量庞大,口罩流通政府管控,首先要满足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的需求,疫情的持续爆发,医院的口罩需求量只能是越来越庞大。
3.口罩是一次性消耗品,用完污染后的口罩不能再次使用。开工前,大家可以呆在家不出门,口罩也用不了多少,但是一开工就意味着每天都需要2-3个的口罩消耗量,这每天的消耗数量都是不容小觑的。 加之人们的恐惧心理,对于未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能给买到口罩的人囤口罩,买不到的人依旧很难买到。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