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周人灭商这段历史,传统上都是以《史记》记载为主,认为是周武王率仁义之师战胜了残暴的商纣王。但《史记》之说却忽略了另一点:周人伐商,不过是压垮商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在周人正式伐商之前,商王国已经被各方势力给侵蚀得千疮百孔了。
《尚书》中有“西伯戡(kān)黎”一篇,说的是在周人占据黎国后,商王室内部惊慌失措,对商纣王发出指责之事。传统上都以为,此篇中的“西伯”是指周文王。但从清华简《系年》“耆夜”篇可知,周人占领黎国是周武王执政第八年之事。
周人占领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黎国位于今山西省长治西南,古时称此地为上党,荀子称之为“上地”。上党盆地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居太行之巅;从中原及华北平原仰望,有如在天下,所以才会有“上党”之名。从长治出发,向东南翻越太行山,就可居高临下,直达商王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商王都(注:商王都传统文献中都说是在朝歌,但近现代考古发掘的结果,更倾向于在今河南安阳一带)。
周人占领黎国后,就占据了绝对的地利优势,随时都可以向商王国发动致命的一击!
因此,得知这一消息后,商王室大臣祖尹就对着商纣王发火:“天子,上天恐怕就要终结殷国的国命了!不是先王不保佑后人,实在是大王太过放纵、安逸,自绝于先王。所以,现在上天抛弃了我们,百姓无人不希望大王早日灭亡!现在天命还未显现,大王究竟打算怎么办?”
在内部大臣们高度不信任情绪激发之下,商纣王毅然决心派军上太行山,想夺回黎国,以反击周人的进攻。这一点,在史书中仅有零散记载。
《左传·昭公四年》中提到,“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也就是说,在周人占领黎国后的次年春,商纣王立刻派人上太行,试图夺回黎国。然而,此时周人占据着强大地利优势,商纣王想迅速夺回黎国,并不太现实。虽然商王国实力强大,但凭借地利优势,周人必定能将战事拖入一场持久战。
此时,对商纣王更加不利的是,山东半岛的东夷人得知商王国军队主力前往伐黎之际,竟然也趁机发起了叛乱!
商人之祖,其实也出自东夷。传说中的商人先祖简狄,是有娀(sōng)氏之女,而有娀氏即东夷少昊集团的有扈氏。后来,商人部落西迁,逐渐脱离了东夷集团。在夏、商之交,商汤与来自东夷集团的伊尹、仲虺密切合作,共同推翻了夏王朝。从此,商人与东夷成了关系密切的盟友。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盟友关系最终被双方的利益纠纷所打破。大约从商王仲丁时期开始,商人与东夷的关系就慢慢地走向破裂。从此,东夷成为一巨大威胁,商人不得不将国都从河南商丘一代迁徙到了黄河北岸,以避开东夷锋芒。直到商王武丁时期,商王室对东夷多次进行征讨,才又占据了上风,迫使东夷人重新臣服于商王国。
但显然,依靠武力征讨而换来的臣服不过是暂时的。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让天下各族人纷纷背叛。周人竟然占领了黎国,对商王国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所以,商纣王派兵攻上太行山,准备夺回黎国。东夷人眼见机会难得,也在山东半岛发起大规模叛乱——这就是《左传》记下的“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此时,商纣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究竟是先夺回黎国,还是先平东夷之乱?
周人扩张速度虽快,但实力明显弱于商王国;东夷人实力强大,而且还与商人彼此知根知底。商纣王生怕东夷人的叛乱扩散之后,将彻底危及到商王国的政权。所以,他最终决定将军队撤下太行山,先去扑灭东夷的叛乱!
由此商王室大军快速撤下了太行山,直奔山东而去了。这一去,商人就再也没能重新登上太行山。
东夷这次叛乱,规模庞大,牵涉范围极广。商纣王派出主力军前往平叛,却与东夷人打了个难分难解。《左传·昭公十一年》评价这场战争时就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虽然商纣王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商王国因为这场战争也损失极为惨重。
陈梦家先生在分析了殷墟卜辞后,判断这次商王国平定东夷之乱,足足花了260天!(《殷墟卜辞综述》)商纣王为黎之蒐,大概是在周武王九年春;那么商王国彻底平定东夷叛乱之时,基本上是一年后了。
如果《史记·周本纪》记载可信,周武王伐纣是在他执政第十一年的甲子日。也就是说,为慎重起见,周人在商纣王战胜东夷人后一年,才发起了第一次东征。在对东夷的战争彻底结束后,难道商纣王还不会对周人进行重点防范吗?
因此,个人认为武王伐纣之年,商王室与东夷之间战事已结束,所谓周人趁朝歌空虚而灭商的说法不一定可信。
但讨伐东夷之战,让商王室损失太过沉重,在短短一年内军队兵力根本无法得到有效补充。更何况,性格残暴的商纣王在局势恶化之后,恼羞成怒、疯狂地杀戮大臣,并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让商王室人心尽失。国内民众都不愿为商纣王而战,这更是让商王国雪上加霜。所以,众叛亲离的商纣王倒台,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灭商之战都不是周人凭借一己之力所能完成。
如果把商王国比作一头公牛,周人与东夷人则站在公牛的前后:公牛前去攻打周人,东夷人就在背后烧牛尾巴;公牛前往与东夷缠斗,结果两败俱伤,周人则坐收渔翁之利,趁机对公牛发动了致命一击!
虽然在灭商之战中大量消耗了商人的有生力量,但东夷人绝非周人的盟友。东夷人不过是在推翻商人统治的过程,判断错了出击时机,导致自己没能笑到最后。对于周人,东夷人同样敌视。所以,后来武庚叛乱之时,东夷人又与武庚结盟、积极参与叛乱,真可谓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在夏商周时期,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没有资格也不可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充当士兵行军打仗、戍边守界的都是奴隶主贵族中的士。
在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中,士是最低层。他们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数的劳动人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自己亲身参加劳动,才能维持一家生计。但是他们既要充当国家机关的下吏,又是国家军队的武士,一遇战争,就得“执干戈以卫社稷”,有时还要长期戍守在远方。
周武王伐纣时,如果商王朝畿内守军未外调,朝歌力量不空虚,那么纣王是不会无奈之下出此下策,临时把奴隶武装起来对抗周军。奴隶是被残酷压迫的阶级,平时想反抗而不得,是不会在关键时刻为压迫自己的奴隶主卖命的,所以在牧野之战中,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阵前倒戈起义,反引导周军攻入了朝歌,成了商纣王的掘墓人。
即使没有详实史料的记载,当时状况也可想而知。商王朝的宿卫军一定是外调了,朝歌兵力空虚是一定的,而当时正是纣王征伐东夷之时,那么极有可能就是把朝歌宿卫军调去征伐东夷了。周武王在之前的孟津之誓时,面对群情振奋、所由用命,皆言“纣可伐矣”的八百诸侯,仍曰“未可”,认为诸侯“未知天命”,而后却在孟津之会后不满两年,却突然兴兵伐商,一举而攻入朝歌,周武王一定是探知了商都朝歌兵力空虚的秘密。如果周武王此时再不出兵伐纣,等商纣王平定东夷后,一定会挥兵西指,集中力量对付周人,如此则历史恐怕要改写了。至于周武王如何探知这个秘密,则又是一段没有详实史料记载的历史秘密,也不是本文要论述的主题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