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史学家称为“上帝的折鞭处”、“东方的麦加城”的合川钓鱼城,以地势的险要,官兵和百姓的坚贞,抵御了“世界征服者”蒙古人长达36年的进攻,不得不说是人类战争史的一个奇迹。那么钓鱼城有何独特之处?
笔者曾亲自花了80元的门票去合川参观过钓鱼城遗迹,但这次参观给笔者带来了更大的疑惑。很明显,一个占地2.5平方公里的小城里面的各项设施被景区加上了各种不靠谱的解说,居然把一处房屋还硬给解释成了“皇宫”。看完后,不仅要问,一个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人的小城,凭什么?是蒙古人太怂,还是咱们四川、重庆的汉子太刚?不管地势怎么险要,那最重要的“护国门”城墙最高都不过4米左右,要是南宋军民能像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样把山挖空到也说得过去,但是也没见城里有什么独特的防御工事啊。于是,回去查了不少的资料,才发现,现在我们看见的钓鱼城只是清朝重建的,历史上真正的钓鱼城早被埋在了黄土之下。根据现代学者们的考古发现,历史上真正的钓鱼城防御体系,是包含这现在的钓鱼城,周边的“一字城”,“范家堰”,“水军码头”等在内的一个20平方公里左右的“控江锁城”的严密的立体防御体系,将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附近高处海拔300多米的群山连成一体,修筑层层子堡,形成火力相互交叉和支援,把地形的优势利用到了极致,堪称是13世纪的“东方马其诺”防线。
面对这样的防御体系,历史中并没有蒙军在钓鱼城战役使用襄阳砲的记录。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所谓襄阳砲,也称“回回砲”,在蒙军中一般由西域的“回回人”操作,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就是利用杠杆配重原理的巨型抛石机,它的使用条件一般是平原的大规模攻城作战之中,而钓鱼城防御体系所有的要塞都在海拔300米以上的群山之上,石砲毕竟不是火炮,高度的差别限制了其发挥,即使在其大放异彩的襄阳之战,蒙古人也围攻达五年之久。同时,哪怕到了王朝末路,南宋军民们也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守城经验,南宋军民也同样有“神臂弓”、“震天雷”、和不逊于“襄阳砲”的“七梢砲”等武器装备,更有与元蒙征服者死战到底的决心和守护文明的意志。
所以,我们看到了36年的坚守,看到了蒙古大汗蒙古蒙哥被击伤至死前的不甘与愤怒。虽然最终文明再一次败在了野蛮之下,但是元蒙统治者通过征服汉地的过程也清醒的认识到了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不能像征服的中亚、西亚、欧洲那样随意设置蒙古汗国,不能随心所欲的让中原变成蒙古人的牧场,征服汉地也许可以使用武力,治理汉地却必须用汉法,这就是30多位钓鱼城守将在开城投降后自刎殉国,还有在蒙古争宋的过程中那些至死不渝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们,还有崖山赴死的十万军民们“愚蠢”的意义所在。
题主所说的襄阳砲并未出现在合州战,当时的石砲体量较小,投掷的石头也不大,不足以对城墙造成破坏性打击。
蒙哥攻宋前,大量人员反对,官员多次提到四川气候问题不利于出征,很容易导致疾疫,四川西线的主力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不擅长于山地攻防,而比较熟悉城市攻防的部队又集中于东线为忽必烈统领。四川战役时,东线军队一直处于集结状态,没有参与进攻,宋军没有被牵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四川战线。
合州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前期蒙古军队强势时没有拿下,后来疾病流行,士兵大量染病,更难以进攻了,蒙哥之死,有不少文献都称死于疾病,也有砲击、箭射等说法。
其实可以对比襄阳城,忽必烈在经过多年准备后进攻襄阳,采取的是围点打援,在襄阳外围造大量堡垒,围而不攻,同时阻断南宋朝廷援军。救援失败后,朝廷放弃了襄阳。但元军依然没有进攻,直到建造了回回砲这种大型武器才一举拿下襄阳。另外元军参与襄阳之战的约27万人,其中蒙古人只有两千左右。参战军队12万,后勤保障15万。
这也说明宋军在守城上有优势,如果朝廷能够给力些,元宋南北分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