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庭州行者 的邀请。
明代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火器发展的繁盛时期。终明一朝,火器种类之繁杂,数量之庞大,装备之广泛皆远胜前朝,不可不谓之为东北亚强大的火药帝国。而与同时期的西欧及西亚诸国对比,明朝的火器技术又有哪些优缺点也是非常有趣和值得探讨的话题,因篇幅有限,在此只作简单的介绍对比。
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
明初火器生产制造承袭自元朝,但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显著改进,火器生产结构更为规范,产量大幅提高,种类也日益增多。与元朝火铳的零星生产方式不同,明朝火器由官方负责,因此其生产模式更加专业化。在四大火器生产部门的监管之下,洪武年间的火器在制造、验收、领用、调拨和保密等方面都须遵守相关的规定。产品形制统一,铳身上镌刻铭文,火铳的产地、生产单位、生产日期和重量都有明确记载。以材料区分,火铳分为铜铁两种;以外观区分则可分为手把式、凸腹式、厚尾式、大口式,等等。
以洪武年间所造铳炮来看,小型火铳(5公斤以下),口径多在20-25毫米之间,全长多在45厘米以下,手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碗口铳口径多在10厘米以上,长约31-100厘米左右,重量一般在15公斤以上。大碗口铳多用于守卫城关,小些的则便于随军携带,甚至部署在极边远的地区。
除各式小型铜铁铳外,洪武年间亦出产体量、口径颇大的大型铳炮。如洪武八年(1375年)制造的铜制碗口铳,口径达230毫米,重73.5公斤。洪武年间铸造的铁炮数量不少,大者重量超过100公斤,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洪武十年铸造的双炮耳大铁炮。该炮全长1米,口径210毫米,重逾千斤。这样的铸铁大炮虽然倍径大于臼炮,等仍比平直弹道的火炮为短,应为弹道较高的攻城重炮,体现了明初工匠们非凡的铸炮技术(可惜的是目前好像还没有任何关于洪武大铁炮所发射炮弹的研究资料)。
永乐初,朱棣建立京师三大营,此举旨在训练精锐,强化京师守备。其中神机营分为五军,专管操演火器,作战时神机营将士在前,发射铳炮攻击敌军。神机铳炮乃是朱棣军中之利器,“攻占所不阙者,必操习精熟”,神机营将士装备碗口铳、盏口铳、将军炮,神枪、快枪等各色火炮及火门枪。与洪武铳相比,永乐手铳更轻便,全长大多在35厘米左右,口径也更小。相应的,倍径则有所增大,弹丸的出膛速度应比洪武铳更快。永乐中型铳重约在8公斤左右,口径在5.2厘米左右,铳身较短。永乐铳“大者发用车,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主守,小主战,各有其用。
此外,永乐铳铳身各处管壁厚度依位置不同而各有增减,药室加装火门盖并从铳口塞入木马子以增加气密性。铳炮由朝廷指定部门统一制造,不许地方及民间私造,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铳炮生产的规范化,无疑有利于铳炮的维护和弹药的补给。
同时代的欧洲
进入14世纪下半叶,火器已为欧洲人所熟知,在围绕城池和要塞的攻守之战中,火器的身影随处可见。 如洪武元年(1368),里尔城购买了23门固定在木床上的火炮,每门炮的售价约1英镑多点,因此它们的尺寸应该不大。1369年,每一门守卫阿拉斯城的火炮都配置了12支铳箭和 2.5磅火药。直到14世纪70年代中叶,除亚平宁半岛以外的欧洲大陆各国都只有发射铳箭和铅石弹的小口径佛郎机炮和各种前装小炮。
直到1374年,法国才有了尺寸比较大的射石炮。一年之后(洪武8年,1375),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们汇集在卡昂城,经过6周的辛勤劳动后,一门重达2310里弗的大炮呈现在人们眼前。这虽然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门2000磅级的大炮,但却是第一门拥有详实文字记载的大型锻铁射石炮。此炮体量之大无疑冠绝当时,无论是同一时期的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比这更大的火炮的记载。同年5月到6月之间,卡昂城的工匠们又锻造了3门平均重量500磅的射石炮并铸造了24门重18磅左右发射铅弹的小炮。
自此之后,体积巨大的射石炮在法国各地渐成平常之物。1377年,勃艮第人的射石炮发射的石弹重达200磅,并一举击穿了奥德雷克城的城墙。尽管200磅的石弹以足够骇人,但据记载1377年的勃艮第军还拥有可以发射450磅巨弹的大炮,制造这样一门巨炮的工期长达3个月之久。虽然这一时期大多数的欧洲火炮重量都不超过500磅,且以发射铅弹或铳箭的后装火炮为主,但在建造巨炮方面却丝毫没有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
1408年,勃艮第军与列日军以枪炮互射,火器开始在欧洲野战战场上显露头角,虽然此时的它们还远不能成为主宰战场胜负的决定性武器,欧洲火器的主战场还是集中在城池的攻守之战中。与明初火器的统一化、规范化的生产模式不同,直到15世纪初,无畏者约翰才引入了与之相似的生产模式。自此之后,勃艮第所产铳炮的形制、产地、口径和体积大小等主要信息都被记录在册。同时,火器的种类也更为丰富,勃艮第军使用的火器包括:寇洛夫林手持炮,小铁炮,维格莱尔后装大炮以及弹重超过900磅的射石巨炮。
宣德至正德年间(1426-1521)
这一时期明朝的轻火铳与永乐铳在制造和形制方面一脉相承,没有明显的变化。此时的明朝政府在火器的革新和制造方面已趋于保守:“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虽然正统年间在火器短缺的情况下不得不在部分边镇有限度的允许地方自造、增补火器,但成效有限。成化年间及后续铸造的重可至千斤的将军炮也许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明朝火器技术长久以来受困于固定的模式,直到正德年间佛郎机炮的传入才促成了明朝火器制造业的突破。
15世纪的欧洲火器
与日渐保守的明朝火器制造业不同,15世纪的欧洲火器发展充满了创新与活力。15世纪大多数的时间里,欧洲战场上充斥着为数众多,型制各异但缺乏标准化及型号管控的佛郎机炮。以勃艮第军为例,他们既装备重100磅左右的轻便的库拉帕度小炮也使用重达4000公斤的维格莱尔后装大炮。虽然无论是野战,攻坚战还是战船上,后装火炮的数量总是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最令人敬畏的火器仍是威力无比的射石巨炮。除此之外,臼炮、风琴炮以及各类手持炮、火门枪也在不断的强化演进。
该世纪中期,颗粒火药和铸铁炮弹的出现,把火炮的设计制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整体铸造的铜炮无论是在机动性还是气密性两方面都超过以往的锻铁拼接式火炮,炮弹的出膛速度大幅提高,笨重的射石炮逐渐让位于发射铸铁炮弹的更轻便更强力的加农炮和寇菲林。装填方便的佛郎机炮则缩小了身形,成为城防和水战的辅助性小炮,数千磅重的巨型佛郎机炮轰击要塞的场景渐成绝唱。
奥斯曼帝国的火器
奥斯曼帝国的火器技术来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4世纪90年代及15世纪上半叶奥斯曼人发动的一系列攻城战中,火炮都曾出现在战场上。至15世纪40年代,无论是在攻坚还是水战中,火炮和火绳枪都成为奥斯曼人的常规火器。与这一时期的其他火药强国一样,投石机、攻城塔等古老的攻城器械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与新兴的火药武器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与欧洲诸国持续的战争中,土耳其人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火器火药技术,比如在与匈牙利人的战争中,他们不仅开发出了攻克车堡的技术,同时还将俘获的车堡收为己用。而且早在14世纪末,奥斯曼人就组建了一支善于制造和操演火器的专业部队,在之后的数十年里除了不断完善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外,亦顺应时代的趋势增添新的职位。与欧洲的同行们不一样的是,奥斯曼政府对炮手炮匠们的管理更为集中化,因此他们的角色更像士兵而非工匠。
除了帝国的核心铸炮机构,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皇家铸炮厂外,无论是巴尔干半岛,还是小亚细亚、北非,帝国的各行省都有专门的铸炮厂,源源不断的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火炮和枪支。奥斯曼军队的常备火炮包括达布赞野战轻炮,塞卡和拜耶麦茨射石炮,主要用于守城和攻坚的蛇怪炮,臼炮以及后装佛郎机炮。
小结
明初火器产量之巨无疑傲视同时期的欧洲,依照洪武十三年(1380)“凡军户一百,铳十”的规定推算,此时明朝仅铳手的数量就不下13万。1374年,明太祖下令调拨给高丽“五十万斤硝,十万斤硫磺”用以配置火药,如此巨大的手笔足以令当时的欧洲封建主们羡慕出鼻涕泡儿来。长久以来阻碍欧洲火器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于天然硝的严重缺乏,火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欧洲火器的产量和装备量。虽然在火器的产量方面远不能同明军相匹敌,但欧洲人制造重型火炮的能力却着实惊艳。2000多磅的大炮是差不多同时期洪武大铁炮重量的两倍。更加惊人的是,在尚未打破天然硝缺乏这一“限制器”之前,仅仅两年之后就又在原有基础上制造出了更巨型的攻城大炮。
明政府将生产的火器编号并镌刻产地、工匠姓名和火器规格的管理方式无疑是先进的,这种由专门机构集中管控的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所产火器的质量,也有助于朝廷对火器的分配和调拨。将所产火器的规格登记在册的管理方式直到15世纪初才出现在欧洲,由此可见在火器的集中管理分配方面明朝要领先一步。但朝廷严禁民间及地方生产和研发火器的禁令却大大扼杀了火器火药技术的创新,致使明军所用火器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还导致了火器质量严重退化的恶果。
欧洲各国及奥斯曼对于火器的生产和革新持开放态度,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在各国境内的自由流动有助于知识的交流和技术的提高。即便敌对双方在政见和宗教方面势若水火,但对于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入却秉持极为开放和正面的态度(著名的例子比如从拜占庭跳槽到奥斯曼的铸炮师乌尔班),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天然硝的严重缺乏也促使欧洲匠人们潜心于高质量火药的研发和配置,并试图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来阐述三种成分之间的特性和相互的关系。而自由的技术交流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却是同时代的明朝工匠和军事家们难以拥有的奢望。
想起过去有人问,为什么,明朝在最后不南下夺取东南亚重建明朝。实际上,明朝火器不要说与欧洲和西亚相比,就是和东南亚相比,都没有丝毫优势。
明朝最初的神机营装备的神机,实际上就是仿造的越南火器。而且在此后100多年,这种越南火器都是明朝神机营的主力火器。这种情况一直到佛郎机引进才有改变。
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土耳其和葡萄牙等国交流频繁,获得了很多火器。1526年,在马六甲的土邦淡目王国,就有6吨级别的超重炮,也就是12000斤级别的大炮。1511年,葡萄牙人进攻马六甲的时候,对手有3000门轻型小炮。
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缅甸军队装备了8万支火绳枪,火绳枪的数量甚至有可能超过了明朝军队。那时,明朝才刚刚开始装备这种火器,一直到明朝灭亡,大部分明朝火器手都还是三眼铳一类的火器,而不是火绳枪。
在印尼的各个群岛,都是有很多拥有大量火绳枪的土邦,比如亚齐就有15000支火绳枪,1200门火炮,技术都是来自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荷兰。
在17世纪初期,亚齐的兵器库有1200门中口径火炮,800门回转炮,以及各种火绳枪。在荷兰入侵望加锡城的时候,一次就缴获了33门铜炮,11门铸铁大炮,145门佛郎机,还有83管后装火炮,127管火枪这些神器。而且就连欧洲人都赞美武吉斯人制造的枪管笔直,而且枪支精美。
东南亚国家的一样也有红夷大炮,无论单位数量,还是装备时间,都不差于明朝。从16世纪开始,泰国就从欧洲进口火炮,而且还把装药量,大炮口径刻在炮身上。泰国人还根据不同的爆炸力,调配不同的火药。甚至日本的德川家康都从泰国大城统治者手里进口火枪和火药。越南在17世纪,光是在兵器库就有60门红夷大炮,而在南越的阮朝则有1200门不同口径的火炮。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