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如松几次被弹劾情况来看,即便李如松还活着,明朝还是会败,最多只能减少损失
1、1583年万历十一年,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却被给事中黄道瞻弹劾,认为李成梁镇守辽东、李如松镇守山西是父子都担当重镇不合规矩,最后李如松被调任佥书右府提督京城巡抚;
2、当了提督京城巡抚,又被给事中邵庶弹劾不法——具体什么不法又说不出个理由来,万历皇帝没有采纳弹劾,维护李如松;
3、1587年万历十五年,李如松出任宣府总兵官,就因为和巡抚一起并排坐着阅兵,竟被一个学政为此大打出手,最后还被巡抚御史王之栋弹劾李如松骄纵——并排坐着阅兵竟然被被骄纵;万历皇帝两次夺李如松的俸禄,还不能让那些文官满意,李如松还是继续被文官继续弹劾,给事中叶初春上书要求调走李如松,最后万历帝只能让李如松和李迎恩二人对调了事——够小肚鸡肠的;
4、之后每次给事中到李如松防地视察,李如松都会被弹劾,没有例外,但万历皇帝还是个明白人,始终支持李如松;
5、1592年,在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李如松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以平定哱拜;李如松认为既然自己是提督,就不应该受总督监管,结果被兵部尚书石星、兵科许弘纲弹劾,最后被下旨申斥;
6、万历朝鲜战役,明明是兵部尚书石星认为要封贡日本而要撤兵的,和日本达成合约的沈唯敬也并非李如松所派遣,战役结束之后,李如松竟然被一大帮文官弹劾“和亲辱国”,虽然万历帝并不采纳,依然褒奖李如松。
总结
李如松被弹劾的理由:父子同任重镇、巡抚不法、并排坐着阅兵、以提督独掌军权、素服而非甲胄拜见督师、和亲辱国。
在万历帝的萌护下,李如松才得以击败哱拜、取得万历朝鲜之战的胜利。从李如松被文官弹劾,可以看出明朝武将地位如何低下的地位,稍微对文官有点不敬,就动辄得咎。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只有在皇帝比较强势时,战事才有所斩获的原因——一帮从来不上战场的文官竟然为前线做战争决策!
在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即便不渡浑河,坚守等待其他各路军,各路军彼此也不会配合作战,达到击杀努尔哈赤的效果。最多是努尔哈赤在大兵合围下,向明朝投降,过几年再重新反而已。
但明朝朝廷对萨尔浒之战的定调是:速战速决。原本计划是3月21日大军才出发,但明朝内阁在巨大军费面前,不断要求杨镐提前出发,杨镐被迫在2月21日出发——当时东北还是大雪一片,根本还不适合出军作战。
在比原定计划提前一个月的前提下,你杜松到达阵地,不攻打敌军,肯定会被弹劾拖延不战的罪名。即便明军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拖延不战的杜松即便不被看透,肯定也是被贬为名。
如果换做你,你是依照急速作战的定调作战,虽然失败,但罪名落不到你身上;还是坚持正确的作战方案,形成合围之后才进攻,最后不管胜败,自己即便不被处死,也被贬为平民。
对此,你的选择是什么?
在明朝以文制武的官制下,武官基本没有出头之日,朱元璋之后基本上没有以战功得以成为重臣的。李如松也难以说是重臣。
明初朱元璋的设计是:文官监管武官,但武官职位比文官高半级,到达文武平衡的态势。建文帝即位后,将文官提升了半级,虽然文武官职位平等了,但文官监督武官制度不变,因此就形成了和宋朝一样的以文制武。
因此,在萨尔浒之战中,问题不在于武将的军事能力问题,而是整日担心军费的明朝朝廷速战速决的基本指导思想。
没钱,就别打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李如松如在,努尔哈赤就一打酱油的,另外李如松挥挥特点多少出其不意,不会分四路大军,会一路先锋捣巢,主力一路决战女真兵,在李成梁李如松在的时候,辽东明军对女真的优势是压制性的,另外李如松了解努尔哈赤的战法,在多年前努尔哈赤对战其他女真九部进攻时就采用的集中力逐个击破的战术,萨尔浒就是那战役的翻版,也是李成梁李如松用来对付蒙古人的办法,所以李如松指挥明军不会兵分四路而是一前一后,一小部先锋捣巢大部队决战,战场也不会设定在萨尔浒,而是在今铁岭平地有利于明军重炮火利,为什么明军能选决战地点?因为明军是进攻方,女真军是阻击方,沈阳辽阳到赫图阿拉城就那一百公里,走铁岭方向就是平路,走抚顺方向到大伙房开始就是山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