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
很遗憾,这又是一出皇家悲剧,一出因皇位而引发的悲剧。终李世民一生,共有四子进入过他立储的视野:长子恒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三人均为嫡出)以及三子吴王李恪(庶出)。
一、李承乾。在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前,李承乾一直是无可动摇的皇位继承人:嫡长子、8岁(李世民登基当年)即被立为太子、母亲又是李世民最为宠爱和敬重的长孙皇后,而且“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幼观《诗》《礼》”,深得太宗喜爱和信任,从小就对其寄予厚望,从贞观六年就多次监国。这么一个看似无可争议的皇储为什么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废了呢?这里面有李承乾自己的问题(比如因腿疾而自卑、性格冲动等),但主要过错还在李世民身上。太宗之过一:责之切。太宗本人就喜纳谏,再加上对李承乾期望值极高,就不由自主地对其要求极其严格,这一点在李承乾年幼时还不觉得怎样,但随着年龄增长,其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到最后在建房、男宠以及引突厥人入宫胡闹事件上已经发展成为和太宗直接对抗了。太宗之过二:宠李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既立太子,又宠其他皇子,把太子置于何处?李承乾明显地感受到了威胁,有点乱方寸的他先是试图暗杀李泰,接着又走出了最后一步臭棋:谋反,想学太宗起兵逼宫。但和太宗玩这个他还明显不够格,事败,李元昌、侯君集等人伏诛,李承乾被废。
二、李泰。这是一个阴谋家,他所做的一切和杨广夺嫡时如出一辙:打感情牌、做表面文章。他先是投太宗所好,在“文治”上下功夫,组织一帮文人编了一部《括地志》,哄得太宗龙颜大悦。在李承乾见弃的那段时间里,他发现太宗对他有所属,更是上演了一出悲情戏,说如果他当了皇帝,百年之后即便把自己儿子杀了也一定会把皇位传给大哥李承乾的儿子。太宗大为感动,还专门把这事说给大臣们听,结果褚遂良却毫不留情地揭了李泰的画皮:人莫不爱其子,李泰的说法太虚伪太矫情,根本不符合人性。话音刚落,李泰就用实际行动作了证明,他吓唬三弟李治说:你和荆王(随李承乾谋反的李元昌)交好,他参与谋反,你能脱得了干系吗。十六岁的李治被吓得哇哇大哭,李世民得知大怒,立即明白了褚遂良所言,认为:“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李泰出局。
李治。对于皇位继承人而言,李世民所中意的四子各有千秋,或长于政务(李承乾)、或秀于才华(李泰)、或性类太宗(李恪),但最终却是最不起眼最柔弱的李治胜出,正应了老子那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事实证明,李治除了身体不好外,在帝国事务上有守成也有开拓,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李恪。这个皇三子很悲剧,而悲剧却来源于太宗的赏识。作为老三,李恪除了身份是庶出之外,文武双全,是太宗觉得十四个儿子中最像自己的,所以对他也是青眼有加。甚至在最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李治刚刚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就后悔了,想转立李恪,但是被长孙无忌以“太子是国本,亦无过错,不可轻言废立”为由给劝了回来。李恪得知后当然很恼火,两人就由此结下了梁子。高宗永徽三年十一月,一起无妄之灾落到了李恪头上:在“房遗爱谋反案”中,当权的长孙无忌亲自出马,罗织罪名,把李恪“捎带”了进来,三个月后,被赐死。
李世民通过兵变夺得了皇位以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不过英雄也有老去的时候,他开始培养他的继承人。当时大唐的太子是李承乾,权利让这位大唐的二号人物迷失了,他开始肆无忌惮的挑战李世民的底线。最后, 他造反了,他迫不及待的要代替他老爸,成为大唐帝国的一号人物。
李承乾为什么造反那?因为他和李泰长期以来的斗争自己老爹越来越失望的眼神,他要自我救赎,知道老爹退位这大唐天下就是我的了。李承乾最终抑郁而终,以国公礼葬之。
李泰是有机会得到皇位的,可是长孙无忌认为他不太听话,(不好控制)最终被陷害死了。
吴王李恪自始至终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因为他有前朝血统。而且朝臣有一大部分都是前朝遗臣,李世民不放心。所以,李恪是悲剧的。
李治何许人也?长孙皇后幼子。大唐帝国的嫡子,足够资格继承皇位。时四海靖平,需要的并不是以为开拓之君,而需要一位守成之君。古代以孝治天下,很显然李治很孝顺。李治宽厚仁慈,李世民不想重现玄武门之变。
最重要的一点,他得到了李世民基佬长孙无忌的支持,进而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