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大奸似忠、大忠似奸。体现在张居正、于谦、戚继光身上再合适不过。
于谦,明英宗兄弟在位时期文臣,土木堡事变后可以说以一个文臣的力量挽救了大明帝国(有说土木堡事变是文官集团与武官集团的斗争,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在此不过多讨论,以正史为主)。明英宗复辟后,杀他以为自己复辟正名,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也是明英宗一直想做的,就是打压文臣,重新集中皇权,这是他御驾亲征蒙古的一个重要目的。所以于谦死的冤吗?不仅冤而且悲惨,他挽救了大明,且一生清廉,连杀他的刀斧手都不愿意下手而自杀。
张居正,万历皇帝前十年的内阁首辅,权倾天下,不是天子但胜似天子。主政的十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张居正改革。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变革,改革极大缓解了社会矛盾,为大明续命至少50年。主政时期大明有中兴气象,可惜死后万历没有继续下去。因其在位时期压制万历太狠,且骄奢淫逸,家里似皇宫,下级官员常为其送钱才美女,死后两年招万历清算,儿子被杀!生前极荣,死后极哀!张居正的悲原因个人以为有二:一是没有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以致亢龙有悔。二是万历在张居正生前过的胆战心惊,执掌权力后若不拿张居正开刀,恐无法驾驭群臣!
戚继光,张居正主政时期为戍边大将,军功极大,极受张居正信任。南边建立戚家军打击倭寇,北边修建明长城抵御蒙古。张居正去世后被文官弹劾,回家养老郁郁而终(病死)。其死不算悲惨。其死因个人以为有二:一是张居正死后,朝中没有文官支持。明朝自明英宗后文官集团越来越做大,武将地位比文臣弟的很多很多,文臣的力量连皇帝都怕,没有文官支持武官基本干不成什么事。二是戚继光建立了戚家军,以一个武将的姓命名一支军队,这是任何皇帝都必须正视的大问题,所谓君子无罪怀璧其罪,皇帝不得不防。
以上个人的分析,或有不妥或不全面,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不甚感谢!
张居正,嘉靖至万历朝期间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万历皇帝的老师。力推政治改革,实行考成法及一条鞭法,开创了“万历新政"的局面。一五八二年张去世,沒想到,竞然遭到学生万历皇帝的政治清算。被夺去谥号诰命等一系列称号,批倒批臭,差点被开棺鞭尸,家属全部流放,八十多岁的母亲活活饿死。
张的教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是清官海瑞对其评价。
戚继光,与张居正同时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不但平定海患,还镇守北疆,抗击蒙古侵袭,战功赫赫。与首辅张居正交好,并被重用。张居正被清算后,构祸戚继光,不断遭到小皇帝打压贬职,被撤职查办。回到故乡,抑郁而死。
戚的教训,武官不要结交文官内官,应该装傻充愣。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爱国民族英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确保了明朝后二百年天下。木土堡之变后,明英宗被蒙古所俘,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蒙古。后夺门之变,被奸臣昏君凌迟处死,重新上演了岳飞悲剧。
教训与张居正相同!
历史上忠臣大多死的悲惨的原因,是因为性格耿直,少有回迂。如果能做到既忠且能曲能伸,则完全可以善终。如唐朝的郭子仪。但人苦于为功名所累,为了践行“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信条,忽视方法,一味硬瞌,最终落得身死功灭,使自已的奋斗目标也落空。
题主所述有明三位大臣,于谦是公认的忠臣,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危亡之际,然所效命的景泰帝不智,陷于谦尴尬之地,被夺门政变成功的一班小人做了进身之阶,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枉杀了于谦。而张居正和戚继光,则是史有争议。清朝修明史时,曾争议张居正和严嵩是否入奸臣传,争议结果:严嵩入了奸臣传,而张居正以功业卓著,遮掩不得,是奸臣无法做到的而免。戚继光因与张居正交好,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戚继光在所难免,一代戍边名将被冷落弃置,只能抑郁而死。
张居正是死于痔疮,置其生病之时,万历帝百般慰问,遍访名医、赐送丹药。但其病逝后,则突然变脸,展开对张氏清算,使张氏一门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正因为有此一节,才有后来有人要把张居正列入奸臣传的说法。可见,忠奸之分,全以皇帝好恶为标准。如果忠臣能一方面忠于国事,另一方面周旋好皇帝,则自身与事业均可大成。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