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主要原因有四个:
1.刘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自诩为汉朝皇室血脉,在当时奸臣当道,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军阀割据,汉朝几乎亡国的背景下,以恢复汉室为名,刘备的皇族身份,就是最大的政治资本,名正言顺,能够很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最能实现文人谋臣的最高理想。
2.宁为鸡头勿为凤尾。诸葛亮作为一个隐士,自幼饱读诗书,熟研兵法,自号卧龙先生,自然是待价而沽,如果投靠曹操,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已经是被世人唾骂,当然不去,再说,曹操手下已经是谋臣众多,自己再去,锦上添花而已,顶多就是其中一个,难以最快凸显出自己的才干。而刘备也不同,身边没有人才,急需自己这样的人,去他那里,可谓是雪中送炭,便可立刻受到重用。
3.在出山之前,诸葛亮自己早已分析天下形势,对帮助刘备打天下已经是胸有成竹,并分析了当时各路诸侯的性格、秉性和待人之道,曹操为人奸诈狡猾,心狠手辣,东吴的孙权志大才疏,河北袁绍更是不值一哂,只有刘备,可谓是重情义,礼贤下士,憨厚,爱民如子,广得民心。
4.还有一点,作为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自命清高是肯定的,帮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打天下,最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刺激,更富有挑战性,功成之后,自然可以名留青史,这是古代文人的最大理想。
综上,诸葛亮其实早已谋定,待刘备亲自三顾茅庐,给足了诸葛亮面子,诸葛亮也完成了对未来主子的最后的考验,终于出山了,果然,一出山,便是出手不凡!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大家多指教。
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以诸葛亮的才能而言,并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当时曹孙刘而言,都需要人才 ,可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实力最弱的刘备,可能与诸葛亮自身的原因考虑。
当时诸葛亮两个朋友徐庶与石广元都投靠了曹操。可两人只能在魏国当上中级官僚。以两人的才干,尚且只能做个普通官员,可见当时的魏国是多么人才济济。而诸葛亮投奔曹操可能永无出头之日。 当时东吴主要受江东士族影响,朝中权力被其控制,门阀严重,诸葛亮作为 一个布衣,去了也不会被重视。
相比较,当时的刘备则更好一些,刘备一心光复汉室,这正好 符合诸葛亮理想,并且刘备本人有争霸天下的雄才伟略,但身边又又极度缺乏可以为其出谋划策的人, 所以投靠刘备也只能是诸葛亮的最佳选择了。
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依然为之的无奈之感。
诸葛亮满腹才华,在南阳躬耕十二载,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助刘备取荆州夺益州,建立蜀汉,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其选择辅佐刘备的原因有二。
其一,刘备胸怀大志,雄才大略,是可辅佐之明主
诸葛亮早期不出山,其实一直想寻一明主,所以其热心于田园生活是假,观天下形势择时而出才是真,诸葛亮称卧龙,他真甘心自己一身才华埋没于田野间么,肯定不甘心,如若真心躬耕于田野间就不会有那么响的名号了。
刘备白手起家,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铁杆粉丝,同时也靠自己的本事打出了名声。
其实隐居南阳的诸葛亮早就看中了刘备,要不然也不会和刘备一见面便给刘备送了份大礼——《隆中策》,有没有发现《隆中策》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这么大的战略规划肯定不是一两天所能筹划出来的,所以,在刘备来之前,诸葛亮便做足了功课。
诸葛亮是个人精,早在见到刘备之前便对刘备了解得一清二楚,知道刘备是个可辅佐之主,要不然甭说刘备三顾茅庐了,就是万顾茅庐,诸葛亮也会不见的。
其二,刘备无得力谋士,若投靠刘备起点会更高
刘备早期并没有得力的谋士,因而其时运并不是很好,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刘备太渴望谋士了,好不容易得到了徐庶,又不曾想徐庶跟他不久便离他而去了,幸得徐庶举荐诸葛亮,刘备好像又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隆中对》让刘备对他诸葛亮刮目相待,果真是请到了大能人,于是刘备以国士之礼待他。
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去辅佐谁,谁都会愿意,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成了诸葛亮选主公,如果选择其他的人如曹操,孙权辅佐,虽然也会受器重,但起点却没有刘备这来得高,跟了刘备,诸葛亮便是头号军师,就能够一展雄才,并且地位还高,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后,便成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起点不是一般的高啊。有没有觉得诸葛亮躬耕南阳有种姜太公钓鱼的感觉。
所以说,就诸葛亮而言选择刘备可能是其最佳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