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描述下贾家的堕落历史。
从金陵四大家族来说,本朝起源时贾家风光无二,勋贵之颠的四王八公就占据两席。特别是宁国府。功勋之重,难以表述。
宁,使(某方面)宁静安平也。武勋之家能得到宁字的国公封号,非得是大的、战略方向性的、统帅级军官,否则难以达到。
反之,荣国公的功勋就要小一些。但也不会低,因为国公可不是大白菜。
史家呢,贾母是老史侯之女,说明开国之初只一侯。却也过得去,属上等爵位,家族功勋不错。
王家稍微差点,统制县伯,统制属军长级的高级军官,县伯属中级或者上等爵中最下的爵位。
总体来说,三大家族都属于勋贵阶层。
对第二代来说,属于守成。
宁国府,贾代化只一等将军,京营节度使。
荣国府,从书中描写来看,贾代善似乎平袭了国公,也做过京营节度使。
史家没说。王家也没说。
明清没有臣爵予将军的制度,所以将一等将军定为正一品算是合理的。因清代最高等级的镇国将军视一品武官。
毕竟国公是超品,侯、伯也是超品,而清制贵族恩封爵一般降二等袭,宁国府降三等袭爵为一品将军(相当于子爵),勉强也算是可能的吧。
到了第三代,贾家全面颓败。贾敬作为长房嫡宗,能考中进士,不管二甲还是三甲,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却早早丢掉官爵,放弃作为族长的责任,显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真的无聊到求仙;二是在官场上遭遇到打击,灰心丧气之后选择逃避。
荣国府这边,贾赦也不成。父亲的国公也和宁国府一样降三等袭爵为一等将军(看来,不是皇帝不喜欢贾家,就是制度本身如此),却长期在家喝酒玩丫鬟。
那末贾母老太太寄托希望,偏爱至死的贾政呢?
显然,也是个废柴。
书中说的清楚,(贾代善)原欲以其科甲出身的,结果临终遗本一上,皇帝说,原来贾代善还有个能读书的儿子啊。就給了个额外主事的官,令其入部学习(以第二回说,如今已升了工部员外郎了)。这里要说明额外主事,即是说皇帝給贾政一个某部临时设置的一位主事,额外的嘛,没有具体职司,先要在工部学习两三年,再授予职务。
主事,明清制度正六品。六部尚书侍郎之下有各司,主官郎中,副手员外郎。下设主事若干,从具体事务。相当于今天中央部委正处长。
这么说吧,以文官实职来说,正六品主事起点非常之高。每科状元初授官也不过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不过是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而且都是要在翰林院待满三年才能散馆另授职务。
所以说这贾政是废柴。
这么多年,姑且不说多少年只晋升一级到丛五品员外郎,而且六品主事多少是有点权力的。
有人要说了,这贾政说不定只当了四五年官呢。真怎么说的话,那就更废了。
贾母自己说到贾家54年。这个时间与贾赦贾政的年龄大致符合。
王夫人说自己望六,望六者最少51岁。那末贾政年龄约49-52岁,也与54年大致相符的。
就算49岁。
呵呵,诸位说,贾政什么时候当的官?30岁?40岁?还是45岁?
一般来说,读书人科举10-12岁要过童生,15-18岁要过秀才,25岁左右要过举人,35岁之前要过进士。
明清进士很多,与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情况不一样。唐代科举极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少甚至只有一人更或者一个没有,那时期进士属于晋升快车道,通常情况下,十多年就有机会入相。
明清不一样,进士常科每三年就是300人,加上恩科,50年内至少有进士六七千人,再算上恩荫官、捐官及举人被推荐的官,进士晋升速度远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而六品以上的职务就只有那末多,很多进士没有钱财,没有推荐,甚至轮不到官做。
再者说,书中就没说贾政本身功名是什么。比如书中专门说贾敬是进士,贾代儒是举人,连贾政的儿子也是进学(这个后面说)。
即是说,无论怎么算,这贾政也是读书不成,做官无能的。
到了王家,王子腾还不错。书中说是京营节度使。
京营节度使是个什么官呢?
当然与清代九门提督没有可比性。九门提督是清代重要职务,类似今天半个卫戍区司令、首都副市长加公安厅长,武装部长这些职务,为从一品高阶武官。
从书中看,京营节度使应是一位掌握军队的实权军官,但还达不到九门提督的高度。
不过能够在首都地区掌握万八千军队的,怎么也得是皇帝心腹才是,如贾代化、贾代善都做过这官。但后期王子腾也被虚化了。
九省统制,奉旨巡边。显然,皇帝将其高高挂起,派到外面巡查去。也就是一个没有处置权的巡视组长而已。各省将军、总督谁鸟王子腾啊,让你来监督我们?
呵呵。
再说史家。
应该说史家还是进了一步的。不仅保住保龄侯,还又增加了位忠靖侯。一门两侯,可比贾家一门两将军高N等了。
然而,奇怪的是,史家是最低调的。两侯没出场,而且史家似乎是发现了什么。比史家让家眷小姐们做女工。至少这说明史家在努力缩减费用开支。史家两侯应该是很有理智的。不过从后面情节分析,史家早于贾家就被抄,应被皇帝盯上很长时间了。
说第四代。宁国府不多说了。荣国府呢,贾琏白身,估计是结婚时捐的同知虚衔。
贾珠呢?
这位被很多人吹嘘的读书有成的?
很简单,和其父亲一样是个废柴。
身体废,先不说。14岁进学,不到20岁就死了。
进学有两个含义,一是各地秀才中的优秀者入县学,府学读书。二是进入首都地区的国子监。
明清时,三品官爵以上一生有一个名额推荐入国子监读书,直接可以考举人。
姑且当做贾珠自己考的秀才吧。14岁入学,20岁死。之间六年时间,就是说,多则三次,少则两次,贾珠没考上举人。
一般情况下,三次考不上举人,不丢人。
丢人的是,贾珠岳父可是国子监祭酒啊!
相当于,今天某人在清华北大联合大学上了六年学,岳父还是校长,结果六年都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贾珠,这怕是自己羞死的吧?
所以,贾家的历史,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更比一代柴。
这第二步,就要说贾家为何会如此了。
自唐末世家崩溃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贵族。
有的,只有勋贵。就是贾家这样的开国武勋之家。
毕竟,开国时期之外,军功得爵者不是没有,但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勋贵家族难以承担延续家族风光的责任。
很简单,那些所谓皇亲国戚,多不过三五十年,少则数年就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勋贵逐步让位于官僚阶层,则是必然趋势。
贾家看到这个趋势没有呢?
当然看到了,也试图作出转型。比如贾敬中进士,代儒中举人,贾珠进学。及贾家对家学的投入和建设。
其实,读书中进士还是很难的。明清时全国秀才五六十万,举人十万之下,进士最多七八千人而已。以贾敬的身份地位,五六岁启蒙,十来岁读国子监,之后考举人再中进士,十年寒窗,那是少说了。
然而,贾家没有看到转文的收益。贾敬弃官,代儒未出仕,贾珠没有任何成果就。。。读死了。
说难嘛?
武转文确实很难。
作为勋贵子弟,贾敬中进士,多入翰林院做庶吉士或者入部学习三年。也许在这个过程中遭到来自上司、同事、同年等人的排挤。
你天生是贵族,挤我们这些小门小户读书的科举之路做啥?
不排挤你,排挤谁?
坚持不下来的贾敬自然就只能选择逃避。
所以说,当周边暂时平静下来没有军功获取的时候,勋贵阶层会逐步没落,乃至消失。
特别是贾家两国公的时候,必定被皇帝关注。其子弟的不上进,绝对是皇帝所乐见的。
第三,就要说为何贾母是万恶之源了。
贾母贾史氏,贾代善妻,出自老史侯之女。显然贵族出身,所受到的教育水平不会很差。否则贾母不可能一直稳坐荣国府老祖宗之位,安享荣华。
首先明确的是,以书中介绍,贾母两子一女,至于什么贾赦贾政不是贾母所出的说法,不予采纳。因此论不值一晒。
按书中说法,荣嬉堂乃正堂。贾母住荣庆堂。贾赦住在马棚边,贾政住在荣嬉堂后面。
问题就来了,哪家的宗法或者哪朝的法律规定?
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或者哪朝的法律这么规定。
无论贾赦不成器也好,贪杯好色也罢。作为袭爵者,就应该住在正堂后面,对外代表荣国府(现在是一等将军府)。对内掌握这个一等将军府中馈,管理家族事务。
然而,从书中知道,荣国府以所谓贾政为老爷,以贾赦为大老爷;对外交往中,贾政以当家人自居。对内,王夫人掌握决策,管理家事。贾赦夫妻只在自己那个小院说话。
这是不正常的。无论原型说,还是什么过继说,其实都不合理。
因为,只要爵位在贾赦头上,那末他的一切,包括宗祧、家族地位,管家权力,都应该在贾政之上。
同时,所谓贾代善命令贾政当家,不准分家这些话,都是说不过去的。
在贾代善时期,荣国府当然是贾代善一言可决,让二房管家不管是不是合理,但是合法。
不过,现在的荣国府是一等将军府啊,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记住。
爵主是贾赦啊!
再向从小了说,荣国府本身还有一块不小的祭田族田,这些土地及其收益的管理权,也应该在贾赦手上。
所以,这一切只能来源于贾母的偏爱。
我认为,贾母是这么想的,贾赦有数目巨大的私房钱,有爵位,将来自己死亡之后,贾政要被分出去,也就失去了对整个荣国府的控制,也将失去对那些荣国府公共财产的管理权,所以贾母拼命让贾政王夫人管家,就是期望他们能够在自己死亡之前多捞点。
然而,贾赦会没有意见?
很多朋友都知道乌庄头呈給贾珍那张清单吧?
想一想,按书中所说,荣国府土地比宁国府多几倍,那末那张清单上的货物荣国府是不是应该得到更多?
然而,书中从没有说过,荣国府給本属的子弟们分年货。
有人说,不说,不代表没有啊。也算一个说法吧。
那末,书中凤姐最少三次说过,外面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算是证据吧?
总不能年年都是灾荒,年年都是欠收吧?
那末,这些一年比一年少的货物,租佃这些的差额部分,都上哪去了呢?
其实书中第五回就有说法了。外面管两季租子的,是周瑞。
这些差额,十多二十年的差额,呵呵,是去向不明吗?
显然不是。
这周瑞,还有厉害的。
其女婿,冷子兴,竟然也开了古董店。
古董店是一般人能开的吗?
里面没有百八十件古董,开得起吗?
有人要说了,这周瑞是奴隶,他女儿也许和赖家一样放出去了,其丈夫也许很有钱呢。
呵呵。再笑一声。
姑且就说他女儿不是奴隶吧。那时候,有钱人家,能拿百八十件古董出来卖的人家,该是什么样子的家族,会娶一个奴隶的女儿吗?
那末,古董来源,也就不说自明了。
再说赖大家族。
贾母的奴隶出身,生活滋润得不一般,贾家寒支子弟都得赶上去喊赖爷爷了啊!
仅仅是那花园,5万两要值吧。别说其他的,就这5万两也是赖嫫嫫、赖大夫妻三人在荣国府当几辈子奴隶都挣不到的钱。
至于什么其他的管事奴才们,暂且不说了。
这些近乎于疯狂的贪污、盗窃,是贾母这个几十年国公夫人看不到的?
完全是不可能,贾母完全看得到,也听得到。
然而,她却不愿意管,当然也不想管。
因为,放纵了贾政王夫人的贪污,自然无法控制奴才的盗窃。
事实上,贾家很大一部分罪恶都来自于财政崩溃。
我们知道,贾家已经没有额外收入了。贾赦虚爵,荣国府国家祭仪不过千多两,俸薪也少。贾政的丛五品官工资不过百两。而且这职务能够分得的炭敬银子非常少,几乎可忽略。
由于没有相当身份的官职,来钱渠道不多。加上每年租佃收入减少,入不敷出是必然的。
然而,荣国府养活数百人,吃饭、穿衣、用度、生日年节赏,都是一笔不小开支。还不要说主子与副小姐们肥鸡大鸭子不吃。
仅仅贾母一人的开支就极其庞大。八大丫鬟,十多个小丫鬟,十多个婆子的费用。
只说吃饭。天下菜肴写成流水席转着吃。茄子要几只鸡来配,还只是一道小菜。
一碗汤用模具来制作。一个鸽子蛋要一两银子。
这还没有说她的衣、行、用度也不小。
所以贾母的穷奢极欲,导致上行下效。
贾宝玉的超品待遇,同样花费不少。请注意,这些待遇是超越贾琏这个正品继承人的,而这些钱财也是公共帐户开支的,不是二房自己拿的!
贾政养活的那几个清客,钱也少不了。
那末,贾赦为什么要自穷呢?
买扇子字画这些,都会在公帐支取。
荣国府上不能开源,下不能节流。最终不过是,富了和尚,穷了庙。
到元春省亲的时候,自然又是一大笔,多少钱财跑冒滴漏出去?
这样的荣国府,又如何不会滋生出各种罪恶?
只说一条。第53回知道,荣国府土地多,但压榨佃户比之宁国府还要厉害,里面少不了管事奴才上下其手,勒索逼迫佃户事,令之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的,绝无可能少。
而这些罪恶,只待被清算时才会爆发。
我们来评价贾母,不能把她仅仅看做是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老太太。她在贾府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贾府到她这里,已经经历过几代。任何家族,或者说任何的社会形态,都有从兴起到衰败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人类发展的周期律。在各个时期会踊现各种不同的主导人物,如:创业者和守成者。贾母就是一个守成者。她要做的,就是确保贾家的持续繁荣。为达到这个目的,她让元春入宫并成为贵妃。她认为只要与皇室联姻就可确保繁荣,其它的都无关紧要。这就养成了家族成员一个个骄奢淫荡,不读书,不务正业。虽然有个贾政较为正派,当然是封建式的,但也无济于事。贾母虽也有积善行为,比如刘姥姥,但那不过是顾全体面罢了。贾府中人,合她的意,有心机,能讨她欢心的都重用。但必须根正苗红。如:庶出的不如正出的,偏房不如正房。探春如果不是聪明好学,与贾环所受的待遇只会一样。贾母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做儿孙的如果不能给父母挣足体面,那还养他做什么?黛玉只想和宝玉好,违逆了贾母的意思,死时竟然没有几个人在身边。贾母看待事物也有着鲜明的封建贵族特色,如:戏子要跟她讲凤求鸾,她批说这是下层人的意淫以及下层人嫉妒上层人的富贵而胡编乱造。可见,贾母就是一个封建的卫道士。可惜,她的家族,她所维护的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贾母不是万恶之源,腐朽的封建制度才是万恶之源!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