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上学读书时,让我收获最多的是: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
作者坐标西北,小时候上学在村上的小学,听着村不大,但是每次上学,还是要走二里地。而我的一切难忘,都发生在这二里地上。
1、泥泞的上学路
老家属于西北,但由于靠近西南,所以年降雨量比起西北其他地方较大。每逢秋天,小雨淅淅沥沥能连着下半个月。上学的路总是充满泥泞。
那时候,教室随处可见同学们身上都是泥巴。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这段上坡是上学路上最难走最令人头疼的路段。
走三步,向后滑一步,身上总是摔得像泥猪一样。那时候,总是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走上下雨没有泥的柏油路。
2、跺脚、挤油的课件
小时候的学校,条件差,冬天取暖没有炉子,而只是一个用木架子和砖块砌成的火盆。教室是普通的木质结构的房子,没有做顶棚,从椽眼里吹进来的风彻骨的寒冷。
下课了,大家一窝蜂地都去抢着烤火。但是毕竟火盆就那么大一点,能抢上火盆的人是绝对的少数。
另外,由于那时候穿的棉鞋都是家里用布和棉花做的,根本不防水,上学路上鞋沾了雪,被脚上的温度融化后,就瞬间冻成了冰。那时候,除了手和耳朵,最冷的就是脚。
所以,一到下课,同学们一起跺脚,那声音,就像一段段交响曲一样。
教室外面有太阳的早上,可见最多的活动就是一帮同学靠着墙,由两端向中间挤,我们称为挤油。因为一直用力,不一会儿,身上就热了起来。
3、打着火把上学的冬天
冬天的早上,该去上学的时候,天还完全没有要亮的意思。天上繁星依旧。没有星星的冬天早上,漆黑一片。那时候家庭条件艰苦,没有手电筒。所以,一帮小伙伴都是把团成火炬样的秸秆点着,一路小跑去上学。
如今,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的深化,村里的泥泞路早就变成了硬化后的水泥路,教室变成了二层小楼,不再寒风能灌入,冬天也有了暖气,不再寒冷。村里公路的沿线都安上了路灯,不管几点去上学,都不会摸黑。
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所以,每当我会议过去的时候,就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深感骄傲。
这些思想的感悟,应该就是我收获最大的财富。
穿越时光隧道,打捞既往记忆,思绪飘回了在农村上学的情景,至今保留着难忘的人和事。
1970年代初,我在本村上小学。教语文的李老师,全家按政策从北京被迁返原籍。那时是女青年,长一副俊模样,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说一口地道普通话。因为少年宫的艺术培养,被选进公社文艺宣传队,冬季农闲参加十里八村演出,唱样板戏主角,在文化匮乏的年代获得了百姓喝彩。她教我们唱歌,做游戏,田野劳动讲神话故事,绘声绘色地样子,讲到兴酣局紧时,沉默不作声,一说到惊险结局,吓得我们心里扑通扑通跳。幼小的心灵充满好奇。
初中到了七里外的联中。也没自行车,靠步行。中午自带煎饼,卷上点咸萝卜条,浸过酱油的算是好的,中午打点热水喝,一顿饭就过去了。我吃饭不当粗,天天吃煎饼觉得难以下咽,即使知道回家吃也没有可口的,中午有时放了学还是往回赶。我当民办教师的四叔有次看见我面黄肌瘦,说缺营养,催促我母亲给做点好吃的补补身子,除了过年那两天,顿顿地瓜饭,不到中午就害饿。肚子已咕咕叫,眼里冒金花,真是一步也不想走。赶巧路上有往城里送沙的拖拉机,也顾不上危险了,看准路过的拖拉机,快步扒住后挡板,脚踩哪儿现今也忘了,总算省了力气,心里那个畅快呀。
联中老师大多是民办,但很敬业,教学经验丰富。在良师鼓励下,我初三参加了小中专考试,未中,受到打击很大,因为考上小中专就能农转非,跳出农门。当时村子也没通电,晚上练习题点盏煤油灯,烟熏火燎也不在乎,学到11、12点是常事。1980年在全片唯一考上了一中。印象深刻的是,教我数学物理的两位牟老师,算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吧。他们通过招考走上了新舞台,一位当了城区小学校长,一位当了一中物理老师,我上高中时物理老师教初中,无缘亲听垂教。他们家还在农村,上下班骑着自行车,风里雨里往联中驻地村赶,这是亲眼所见。前些年回老家问起来,说两位和蔼慈祥的老师病逝了,令人唏嘘叹息。
可叹的还有我这支拙笔,不能贴切传达在农村上学的难忘记忆,算作遗憾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