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从关羽败死到夷陵惨败的二连败之后,季汉政权彻底丧失掉了荆州的领土与大量主力军,已经不再具备实践“隆中对”两路北上战略的可能,诸葛亮应该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妨看看号称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北伐。
①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对阵曹真、曹睿、张郃,短暂控制陇西,失败于街亭
②建兴六年冬:出散关,对阵郝昭,被阻于陈仓
③建兴七年春:出武都、阴平(陇南),对阵郭淮,得二郡
④建兴八年秋:自卫反击,入羌中(陇南),对阵司马懿、曹真
⑤建兴九年:出祁山,对阵司马懿于天水,因李严运粮不济退兵
⑥建兴十二年:出斜谷道,对阵司马懿于渭滨五丈原,过劳去世而退兵
在被称为六出祁山的六次出兵或迎击之中,有三次是大规模北伐(第一次、第五次、第六次),有三次小规模出兵或反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其中除了第二次与第六次分别进军关中西部的陈仓与五丈原外,其余四次均是以陇西、陇南一带作为经略方向。
而且,从战略目的上看,无论是出兵关中西部还是陇西陇南,诸葛亮始终把眼光放在了曹魏国土最狭窄的雍凉二州上,试图通过截断陇山两侧,实现季汉版图向凉州的拓展。可以说,从路线选择上看,诸葛亮的北伐,已然不再以隆中对中所规划的一路出秦川取长安作为战略目标了,换言之,诸葛亮北伐连半个隆中对规划都没有执行。
所以,既然诸葛亮北伐压根就没有执行十多年前的隆中对,当然就不能把北伐功业未成的原因算在隆中对上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北伐的功业不成呢?概言之,有如下几点原因:
曹睿时期政权稳定,君臣均是一代人杰,曹魏的内部矛盾尚未爆发,无从复制韩信当年趁着三秦不稳、东方有事奇袭关中的老路;
季汉政权以一州之兵力、财力抗衡占据汉末九个州的曹魏,力量差距逐渐加大,即便诸葛亮再公允执政都没有办法抹平国力差距;
秦岭山路难行,雨季到来以后频发山洪,更是加剧了北伐军的后勤压力,这就使得北伐军即便取得了一定战果,也无法持续;
司马懿应对得当,以守为攻,不主动与诸葛亮军接战,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
关羽、刘备的两场大败消耗掉了一大部分刘备军的基层精锐与中高层干部,使得诸葛亮必须通过南中之战以及前几次北伐带出新一批精锐。
三国是我们历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作品,其中产生大量的历史故事,也诞生了大量的杰出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在历史上,诸葛亮为何多次伐呢?
首先,诸葛亮北伐,不仅是为完成先帝托孤遗愿,当年先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便一手托起了整个蜀国的外交政治军事等。
诸葛一生操劳,事必躬亲,我觉得这也是他身体愈发衰退的主因,看到出师表千古绝唱,也能想象到一位垂垂老矣的忠臣的千古叹息。
其次,由于刘备死后,蜀中矛盾无人能够协调,诸葛只好以战养战,并借战争分散国内的注意力,这是在政治上的策略。
为什么北伐会失败呢?
我觉得还是各方面能力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国土面积最少,军事实力若,由于诸葛亮在后来北伐过程中已经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重负。
在加上没有吴国的协作,想凭借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成功的,吴国坐拥长江天险,土地富饶,兵精将广,吴国君王只图自保,偏安一隅。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