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功卓著且精明狠辣的鳌拜,却输于年轻的康熙,输得措手不及,却属于必然。
中国有史以来自夏开始,皇权正统性历来不容质疑,儒家文化宣扬的仁、义、慈、孝,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皇位是世袭制的,一般由既定的继承人即太子来继承,非正式授权哪怕是皇帝的近亲甚至其他儿子,都不敢僭越九五之尊大位。所以古代皇帝连与哪个妃子同床都有太监随时记录,详细记载了皇帝与妃子性行为的具体到某时某刻的时间、地点。这种记录是为了确保皇权血统的唯一性,可以准确知道某个妃子何时怀孕,怀的是否是皇帝儿子。
这种血统传承不仅在皇家,连民间百姓也对此深入骨髓,既使在东汉末年如董卓这样的野蛮者,他也只敢废立皇帝而不敢取而代之。因此,从清王朝来说,自努尔哈赤起,清朝帝位这一脉已传到康熙,康熙此时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为统治集团的总代理,他的合法性不容任何人质疑,包括鳌拜,他在挑战康熙时,正当性方面先输一局。
其次在于青年康熙的聪明和鳌拜的大意。康熙八岁登基,14岁亲政,天生早熟加上宫廷历练,对于与鳌拜的较量,从一开始公开摊牌失败到后面暗中积蓄力量,康熙的手段伴随着他的成长开始慢慢老练,最后一击而中,取得胜利。对于鳌拜来说,他知道自已只能当个权臣,根本不可能自行取代康熙,所以在政权军权在握时,还不敢就此发动政变,取代康熙自立,虽然他掌握了京内外军事力量和朝政权力,也只能加强对康熙的监控而已。同时鳌拜对康熙的收敛锋芒,错误地认为康熙还是小孩子,能力不过如此,因此放松了警惕。
康熙登基前,其父顺治为其指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首辅索尼虽年老,但政治经验丰富,在他死前,提出了让康熙亲政的提议。康熙亲政后,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索尼已死,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直击鳌拜的要害,虽然鳌拜不想退出,他罗织罪名陷害苏克沙哈,但是在与康熙的斗争中又输了一截,而康熙离真正掌权又近了一步。
宫庭争斗往往惊心动魄,你死我活,面对势力强大的鳌拜,紧靠康熙个人的聪明远远不够,因为宫内宫外,康熙的实力还远不是鳌拜对手。这时,清王朝真正的“定海神针”出现了,这就是孝庄皇太后。作为康熙的祖母,她坚定的站在康熙的一边。孝庄算是三世太后了,她从1625年起嫁给皇太极当侧福晋,至1667年康熙亲政时,已在后宫中生活了42年,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且具备强大的实力。有孝庄在,鳌拜只能揽权,绝不敢挺而走险。面对康熙与鳌拜的斗争,孝庄皇太后表面上不声不响,却始终关注政局动向,同时为其作了内外安排,为康熙铺好了路。否则,当凭康熙找的几个摔跤少年,想扳倒树大根深的鳌拜,恐怕没那么顺利。
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而且是最后一名。他之所以更出名,是因为他最无政治头脑。他所争的,无非是一些小集团的利益,是满足私欲。所谓鳌拜厉害,只不过是索尼死后,他打压了排在他前面的辅政大臣,在政治上贪了点便宜。鳌拜又是武将,勇冠三军,战功赫赫,尤其在清朝刚入关站脚未稳之时,更突显了鳌拜的重要性。
康熙少年英雄,聪慧过人,8岁登基,学的全是帝王之术,他的老师多是思想家和政治高手,对整治政治乱象在教学中也会暗暗用力,这样少年康熙定会烂熟于心,不露声色。康熙另一依靠孝庄是女中豪杰,政治高手,牢牢地把控着国家的政治大局,小小的争权夺利动摇不了执政基础,甚至利用他们之间的争斗和消耗更容易掌握平衡。三是清朝的政治基础是八旗,八旗之间此消彼涨的权力都在皇权的调控之下,鳌拜看似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他没有把控八旗的政治基础,杀天子夺天下,恐怕时机不成熟。少年天子虽少,但他是清朝的执政核心,是八旗的公认的合法的唯一的领袖,他引诱鳌拜入宫,用敢死队杀之,等于过早地结束了自古辅政大臣的宿命,谁让他遇上少年英雄天子康熙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