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你开快车的时候刹车,是需要一段距离的缓冲的,不太可能一下子刹住。为什么呢?因为车有惯性,前面速度太快,刹车的时候地一下不能一下把刹车踩到底,而需要一点点的慢慢踩下去,让车速能够逐渐减慢。
开车如此,历史也一样。历史发展也有它的惯性。
统一的时间长了,很难直接进入分裂时期,而是要先经过一个时期的混乱和动荡,然后才逐步形成一个大体均衡的分裂格局。
分裂的时间长了,要重新统一,同样也需要一个缓冲期。先形成几个局部性的统一政权,再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博弈之后,逐步过渡到统一。
从春秋战国到秦国统一,全国分裂割据的状态持续了四五百年,逐步从上百个小国逐步变成了战国时期的几个强国,就为之后的大一统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秦国消灭其他各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秦朝二世而亡的短暂统一局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是秦国在统一之后是用秦国的制度框架,将秦国的制度和法令强行推广实施到了全国,这个框架实际上是不适应如此广大的国土面积和如此众多的人口的,本身就非常脆弱,只要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就会崩溃。
另一个原因则是,秦朝统一之后时间还很短,就出现了政治动荡,各国老百姓的认同都还是你是赵国人,我是齐国人,他是楚国人,统治我们的是秦国人,还没有形成从一出生就把自己当作秦国人的统一的国家身份认同。
所以,在秦朝崩溃之后,在混乱中迅速出现了原来的各国贵族纷纷复国的现象。但后来历史发展的结局又说明,经过秦国统一战争的冲击,各国独立立国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来制衡和保护其它各国。
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汉朝初期的局面。现在我们都认为汉朝是一个大一统政权,但在很长时期内,它其实都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既有中央直辖的郡县,也有中央分封的诸侯国。经历了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各诸侯国的势力才被削弱到无力反抗中央,才真正进入大一统国家的阶段。
在经过两汉四百年的统一时期之后,到汉末又重新进入了分裂割据大混战的状态,先是汉末群雄并起的大分裂,然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经过近百年的长期博弈和发展,最后才又形成了西晋短暂的大一统局面。
但西晋的大一统很快就崩溃了,除了西晋王朝自身一开始就存在先天性不足的问题之外,生产力发展水平、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民族融合没有完成,都是决定性的原因。这期间,虽然出现过前秦苻坚差一点就要统一全国的情况,但在淝水之战中却功亏一篑,说明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
从西晋崩溃的公元316年算起,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中间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最后才由继承了北魏、北周、北齐的隋朝重新消灭了偏安南方一隅的南朝,重新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隋朝也是只有短暂的37年,就在内乱和农民起义的打击之下,迅速分崩离析了。最后又由唐朝收拾局面,消灭在隋末战乱中崛起的各地割据势力,重新建立了大一统政权。
但需要注意的是,汉朝初期沿用分封制也就是实际上的分裂格局仍然有五六十年,而隋朝从一开始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没有实行任何意义上的分封制。唐朝兴起之后,也仍然是这样。
这就是说,经过汉朝四百年的大一统局面,大一统国家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分裂割据的惯性正在减弱。北周消灭北齐,首先统一北方,隋朝取代北周之后,消灭南陈,实现全国大一统,就没有进行分封,而是直接在北周的制度框架下进行了部分调整和改革,就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
隋朝的迅速崩溃,同样说明,隋朝的制度框架实际上并不适应管理一个地理版图庞大、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的要求。所以,最终也是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快就崩溃了。
唐朝建立之后,吸取隋朝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重建了国家的军事制度,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一统政权,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但唐朝真正的大一统局面在安史之乱后就被打破了,各地藩镇在安史之乱中崛起,全国各地都设置了拥有辖区内的人事、行政、财政和军事权力的藩镇制度,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了半分裂半统一状态。
只是当时的藩镇数量比较多,每个藩镇的军事实力都还有限,不足以吞并其它藩镇,才维持了一段时间。而到黄巢起义打破这个均衡局面之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和中央相互维持的均衡就被打破了,从容进入了藩镇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五代时期,各个名义上的中央政权都在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探索,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中央对地方藩镇的约束能力,削弱藩镇的军事、人事、财政和行政权力,逐步使权力向中央重新集中。
到宋朝建立后,这个框架大体上形成并稳定下来,最后就出现了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彻底剥夺了藩镇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并且在地方管理上重新划分了权限,使不同的权利归属于不同的官僚部门,形成各种权力相互交叉制约,地方官员无法将权力集中到个人手里以形成割据势力的局面。
在宋朝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类似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种割据混战的局面了,而且,这三个分裂割据混战的时期,总的趋势是分裂的时期越来越短,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约束力越来越强,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高。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干涉,才又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是五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了。
其实,真正的历史脉络和轮回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是奴隶制社会末期的东周日渐没落后,历史进入了封建萌芽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小国林立,经过三百多年的相互攻伐,形成了实力相对均衡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王国,号为战国七雄;最终由其中之一的秦国脱颖而出,一举统一了其他六国;但首次试水的秦帝国,仅仅作为了一个过渡,栽起一颗大树,而乘凉的则是紧随其后的大汉帝国。
然后第二个阶段,南北朝时期曾经先后出现过至少十六个地方割据政权,随后通过整合形成了北有魏、齐、周,南有齐、梁、陈相继的对立局面;最终由北周杨坚脱颖而出,一举统一了南北;再次试水的隋朝,同样为紧随其后的大唐帝国栽了一颗参天大树。
接下来的第三个阶段,五代十国时期同样也远远不只是十个小国家,随着梁唐晋汉周依次更替,逐渐整合成为由北宋辽夏并立,及南宋金夏并立的局面;最终是由北方草原的成吉思汗脱颖而出,一举攻灭了金夏和南宋完成统一;第三次试水的元帝国,同样不能改变这一轮回,依旧成为栽树者,让姗姗而来的大明王朝安然乘凉。
按照常规的分合规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树之前乱哄哄。本来这大明亡了之后,应该又是一段分裂格局,但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紧随其后的大清帝国终结了这一定律,省略了乱哄哄的阶段,遏制了分离势头,直接以大一统相继,实现了统一格局的顺利交接;也就是说,这大清王朝甚至连栽树人都不用,直接自己栽树、自己凉快。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