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抽完了我人生中第一盒烟的最后一支
烟灭了,转过头,眼泪已经风干
我只想记住这些人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
那一年,张译30岁,张国强39岁,邢佳栋36岁,段奕宏35岁,李晨30岁。当他们随剧组入驻腾冲时,全部已过而立之年,已经尝过走红的滋味,并且体味着正当红的滋味。
如果放在今天,再想聚起凭一部剧而走红的主创再拍一部剧,几乎,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了。今非昔比的身价,粉丝的恐怖性竞争和支配,市场的考量,各人所属单位或经纪公司的未来规划,商业价值的权衡……任何一个因素都足以让这种想法直接流产。但2008年对今天来说相对来说还是草莽之年,他们所有的人硬是还能凑到一起,再拍一部男人的戏——这背后导演康红雷和编剧兰晓龙的功劳和作用至高至大。而那一年康红雷46岁,兰晓龙35岁。
他们所有的人,除了康红雷早几年凭《激情燃烧的岁月》扬名立万外,几乎都是在三十啷当岁才凭《士兵突击》走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明星。
没错,他们爆红,粉丝对他们的爱狂热,所以尽管他们个个都有演技,但当年的他们是明星,一举一动都在受到粉丝的期盼,也被追击着。虽然当时几乎还没有人使用智能手机,但是他们进驻腾冲的消息每天都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贴吧里被反复关注着、陈说着、讨论着,以至于当剧组突然发生意外,一名工作人员被炸死,而其中几位演员却在拍戏之余偷空去参加了当地的泼水节的消息传到贴吧,一些粉丝为他们不能与死者及其家属共情而感到失望,进而退出粉丝组织,撤回原本几乎狂热的投注在他们身上的目光。
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喜欢《士兵突击》,戏外喜欢连长张国强和伍六一邢佳栋,一个人同时不遗余力地爬两个山头。但泼水节事件后,我离开了。
偶然的一天我刷到了一个剪接视频,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认认真真的看了几遍,爱的死去活来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意思,不穿干净漂亮的制服就算了,一个个主人公都活得那么憋屈、委屈、不像人样,没有壮怀激烈就算了,和个臭虫蚂蚁没什么两样,谁爱看这样的抗日剧!抗日剧首要得让人痛快,鬼子得是死啦死啦的小鬼子,战斗得是以一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的战斗,还得有荡气回肠的男女主人公在炮火纷飞中谈着伟大又罗曼蒂克的恋爱,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所有人物的衣裳都不打一个褶、干净体面,还有什么,对,还要满口的家国大义,须得这样的抗日剧才叫抗日剧,看了叫人心里敞亮,痛快,也能彰显民族自信!《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什么鬼东西?打着中国远征军的幌子,却给观众看最邋遢的军装;守着美军输送的最好的装备的给养,却给观众看没枪没炮、吃不饱饭煮椰子皮充饥;说是剧烈的战争却只有战壕里碉堡里磨牙斗嘴和局部火力的展示,大场面呢?哪儿去了?叫你给吃了啊?
这是什么狗屁编剧写的狗屁抗日剧,这是什么狗屁导演导的狗屁抗日剧,简直是埋汰,——不,是亵渎远征军的亡灵!不会写、不会拍,让会写的人写、会拍的人拍!差评,差评+1……
兰晓龙是军人,他占有史料,他勤于思考,他三十四五岁,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成熟的认识,他借《我的团长我的团》审视历史,拷问历史,也回答历史。历史是大人物如虞啸卿、唐基和他们上峰、上峰的上峰们的历史,历史也是汽车兵出身,爱照镜子,喜欢花的康丫这样的小人物们的历史。刺刀拼成的“镜子”注定照不出康丫临终前的脸,战争自然首先损害的就是小人物的生活和人生。就算你上场杀敌为国捐躯又如何,少不得身后留下家人如小醉一般在门上挂上一块八卦镜操皮肉生意才能活下去。
富贵人家的少奶奶一朝沦落呼奴唤婢的生活便烟消云散最终命好的算是和迷龙这样的大老粗却有情有义小人物里也算有能力的人重组了家庭。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命运谁又会认真关注呢?就算是袍泽兄弟,也在生死与共之后真真假假的并没有几分真正的在意。不辣是湖南人,蛇屁股是广东人,豆饼是河北人,迷龙是东北人,烦啦是北平人,阿译长官是上海上……他们操各自的乡音,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目标——哦,不——是不得已聚在禅达城外、南天门对岸。和他们一起来到禅达的还有已经战死的前川军团某连长的妹妹小醉、跟着学校转移到大西南的相信少年中国的学生、空怀抱国之志却困守书斋学贯中西的孟烦了的父亲,以及像张立宪一样有文化有信仰有战斗经验或何书光一样有文化有信仰没有战斗经验的精英部队,还有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人,麦克鲁汉和柯林斯们 。
千百年来,没人能消灭战争。有人通过战争受益,但更多的人被战争侮辱和损害。不巧,《我的团长我的团》选的就是这样的历史截面,过于真实,过于惨烈。学土木工程出身的竹内连山把堡垒修得再坚固再四通八达,也消灭不了中国军人哪怕是炮灰渣子军同仇敌忾消灭他们的气势、勇气和战斗,但自己人的扯后腿使绊子和精于算计却足以要了他们的命、夺了他们的信仰。
走,我带你们回家!龙文章靠这句又像是忽悠又像是承诺的话,笼住了一干炮灰士兵的心。因为他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回家!就算是虞啸卿带在身边十几年的亲信精英营长张立宪,他的理想也不过是带着同是四川人的小醉回四川过日子。
回家,过人过的日子——这是战争真正的意义;但战争却又终结了直接参与战争者的念想。炮灰团的大部分都永远回不去了,就算有个别人最终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他的身他的心也早已纵横沧桑。
《我的团长我的团》乌漆麻黑地开始,又乌漆麻黑的结束。剧终前,张译拿着个相机在21世纪的城市里东拍西拍,故事中的主角们都换上现代的衣服,过起了当代人平凡的生活。这样的明喻不言而喻,但背后的代价之惨烈却因年深日久逐渐被人淡忘。
以张译为例,他是部队出身,但他也不愿意待在部队里,《士兵突击》还没拍完就转业了。但我说,一个正常的人不喜欢部队才是正常至极的事。部队诚然是保卫和平的,但有部队就意味着有战争的幽灵在明着或暗着盘桓。可惜的是,这世界永远有战争狂人或铤而走险之徒,他们为了一己的欲望,置千万亿万人于蹈死之地。
我们今天的确是承平日久了,几乎开始变得文明追求起文雅来,甚至连一些肉食者也开始住进了真空袋里,忘记了危机无处不在,只要一个狂人便足以将人间变成炼狱。
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真、真真是来之不易。《我的团长我的团》提醒我们“勿忘在莒”,既不要忘记战争的残酷,也不要忘记我们是因为谁才有今天的生活。长达14年的抗战,伤者不论,我们死亡了1200万人。而日军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死亡是261万,分到中国战场上,死亡数字是48万人。按这个数字计算,中国军人每消耗一名日本军人,需要付出25人的生命。看了这个数字后,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不能平静。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人狠狠地打!孟烦了跟他学贯中西的父亲都是人才,克虏伯的父亲是学机械的他自己能一眼认出炮是日本炮不是德国炮,郝兽医按照孟烦了讽刺他的那个《笑林广记》中的故事起码也是个秀才出身,阿译是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炮灰团的缩影里不是没有人才,炮灰尚且如此,师部所属的精英里面人才只能更多更高,可是,我们的敌人,日军,他们的人才远比我们多得多,他们的武器装备比大部分中国战场上的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先进,他们的将才中有着各式各样如竹内一样有真本事又有战斗和统率能力的帅才,我们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日本人,七十多年过去了,是时候承认这些、正视这些了。
承认我们不如人家,承认我们付出惨痛苦血的代价,承认一寸山河一寸血,承认我们在历史上就是被异族无情地碾压过,就像宋之于金,明之于清,不丢人。
《我的团长我的团》对于其他人的地位我不知道,但是对我来说,在我的心里有着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痕迹,那种中真是感,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把人真真切切的代入进去,我甚是好多次做梦都梦见自己是其中一员,我会想我该怎么做……
在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方面,连《亮剑》都要稍逊一筹
总结:感谢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带来似乎超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缅怀先烈,向他们致敬,致以崇高的敬意;再就是我们没有权利替先辈们原谅一切的侵略和破坏,忘记就是背叛,我将谨记
社会性死亡,一群懊糟透了的爷们儿被迫干一件不为人知的阔事儿,随时挣扎在送死和被迫死之间,死掉的自然是解脱,活下来的却总想去忘却。此为炼狱,彼是天堂。
每每欣赏此片时,总有一种代入感,是那深深地感动身受地悲凉。牺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词汇,说出用不了几秒,做出却是难之有难。世上没有一个道理,明确告诉你,一个人该为另一个人去牺牲。被迫牺牲的,在最后时刻想到的也不全都是光辉荣耀,而是他那屈指可数的身后事。这样看来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那是一具具现活的生命在牺牲前最后并不愿死的想法。
这就是我对《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理解。英雄自有瑕疵,没有瑕疵的那是庙堂之像。就如同我们敬仰的阳光,风雨过后的才是我们崇拜的;每天都阳光普照,只有在荒芜的沙漠才会如此。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