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件事,《三国演义》名之为“关云长义释曹操”, 并且充满激情地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已,致令千秋仰义名。” (见第五十一回)多少年来,人们也一直把关羽当作崇拜的偶像,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效妨。也有人对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行为提出疑义,他们认为,关羽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因此,执行军法才是他最大的“义”。可是,关羽“只为当初恩义重” 竞然置军令而不顾,这实际上就是循私枉法。
一、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
诸葛亮为周瑜借到了东风,返回夏口之后,立即调兵遣将,准备截击曹操的残兵败将。他先派赵云去乌林小路埋伏,派张飞去葫芦口埋伏,糜竺、糜芳、刘封、刘琦也都各有分派,只是把关羽放在一边。关羽忍耐不住,上前高声问道:“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诸葛亮说:“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今足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关羽说:“今日撞见,岂肯放过!”诸葛亮说:
关羽毫不犹豫地说:“愿依军法。”于是,关羽当即写下了军令状。曹操赤壁惨败,一路被赵云、张飞追杀,拼命逃至华容道,哪知又被关羽截住去路。程昱对曹操说:“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日亲自告之,可脱此难。”于是,走投无路的曹操只得亲自上前向关羽问道:“将军别来无恙?”。关羽说:“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曹操又说:“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说:“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于是曹操只得又提过关斩将之事。这时,关羽想起当时曹操的许多恩义,又见曹军个个如惊弓之鸟的样子,心中有些不忍,便命众军四散摆开,曹军趁关羽调转马头之机走了过去。只听关羽大喝一声,吓得曹操军将急忙下马,哭拜于地。这时,张辽过来,关羽见了,又动故旧之情,将曹军全部放过。 (见第四十九至第五十回)
二、是义重如山还是无视军法
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的这一行为到底应该怎样评价?或者说,这件事关羽做得是对还是错呢?概而论,必须先选定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东西,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圆的,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方的。评价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这件事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站在关羽与曹操
的个人关系的这个角度来看,完全可以得出关羽是个有恩必报的人;如果我们站在关羽和曹操各自所在的政治集团我们知道,要评价一件事情的对错,不能一纳角度来看,则会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即关羽出卖刘备集团的政治利益,是个吃里扒外的叛徒。
正因为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具有这样的两重性,这就增加了我们评价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的难度。那么,关羽的行为到底是义重如山还是无视军法呢?也就是说,我们到底应该站在哪个角度来评价关羽呢?让我们先来分别介绍一下义重如山与无视军法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吧。
1. 关羽义重如山,有恩必报
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的这件事,《三国演义》上称为“关云长义释曹操”, 可见作者对关羽的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关羽“义重如山”。多少年来,这件事也一直被人们当作话来传,并把关羽当成是“舍己救人”的典范。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关羽做如此评价呢?主要有两个理由:
第一,关羽是个有恩必报的人
第二,
当年,关羽被曹操困在土山之时,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嫂,不得已投降了曹操。曹操为“施厚恩以结其心”,不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而且还不断地送美女,送锦袍,送名马。当关羽斩了颜良之后,曹操又主动奏请皇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后来,在关羽不告而辞的时候,他也没有害关羽之意,先是赶去送锦袍,送路费,又派专人传瑜各处关隘放行。 (见第二十五回至三十回)由此看采,曹操对关羽确实是有知遇之恩的。反过来,关羽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他在受了曹操的好处之时,就曾明白地表示:此恩不报,绝不离开、后来,他果然通过“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的古式,报答了曹操的恩义。曹操给予关羽的只是几顿饭,几件衣服,几个美女而已,而关羽还给曹操的却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胜利。仔细算来,胜过曹操的“恩义”十倍、百倍而有余。因此,关羽才说自己“报过他了”。尽管曹操对关羽的恩义“以奉报矣”, 但是,当曹操可怜巴巴地说“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的时侯,关羽仍然要“动心”, 于是便因“心中一发不忍”, 而有意放走了曹操。由此可见,关羽是个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人。而知恩图报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然要受
到人们的好评。
第二,关羽在关键时刻宁愿舍已,也要救人关羽在前去守华容道的时候,已经向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要知道,这张“生死文书”可是非同小可,它意味着如果关羽一旦放走了曹操,那么,他关某就要替曹操去死。如此严重的后果,关羽自己事先也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当他从华容道回夏口交差的时候,无法抵赖,只得对诸葛亮说:“关某特来请死。”诸葛亮便“叱武士推出斩之”。对于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的行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称之为“拼将一死酬知已”,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按照人之常情,一个人为朋友所做出的牺牲越大,他所表现出的“义气”也就越重,因此关羽才能够“致令千秋仰义名”。
2. 关羽无视军令,循私枉法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从关羽与曹操私人关系这个角度来评价关羽冒死放走曹操这件事,因此,多少年来人们都对关羽的“义气”赞不绝口。然而,这次关羽带兵前去守华容道,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他所代表是刘备这个政治集团的利益。若从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这个角度来评价这件事的话,那么,我们对关羽的行为就有必要“另眼相看”了。我们知道,曹操这次之所以要亲自南征,主要是为了消灭刘备。刘备寡不敌众,弃城败走之后,曹操又穷追不舍,赶得刘备妻离子散,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如果不是孙刘联盟打赢这场赤壁之战,刘备就会被曹操赶尽杀绝,死无葬身之地。 (见第四十一回至四十二回)
从这个角度说,曹操与关羽之间完全是不共戴天的仇敌。那么,面对这样的仇敌,只能是拼个你死我活。对敌人的任何“心中不忍”, 半点的“动心”都是对自己所在这个政治集团的犯罪,都是一种叛变行为。关羽口口声声地说自己要与刘备同生死,共患难。现在刘备正在那边与曹军拼命,关羽却在这边私自放走了曹操,这难道不是对刘备政治集团的一种背叛吗?后来,灭蜀的虽然不是曹操本人,也是曹操这个政治集团,这就是关羽私放曹操的后
果。试想,如果关羽捉了曹操,孙刘两家就可以乘胜“北伐”, 那么,这段历史可能不会是现在的写法。另外,要小说家来看,似乎把军令状写得越是严重,就越能突出关羽这个人的“义气”。事实正好相反。军令认是什么东西?军令状就是军法,军法在军队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你不怕斩首,也绝不可拿军法当儿戏。而关羽明明白白地写下了军令状,却仅仅为了自己的一点私情,竟敢不去积极执行军法。这是什么行为?毫不客气地说,这就是蔑视军法的行为。无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根子有多深,这种蔑视军法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从军法的角度来看,关羽越是情愿受死,就越说明关羽这个人目无法纪,因此,我们认为,关羽私自放走本可以手到擒来的曹操,完全不是什么“义释”, 而是地地道道的蔑视军法的行为,是一种叛变和出卖的行为。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肯定活不了。
当年刘备落魄时,刘关张三兄弟四下奔逃,曹操喜欢关羽的才干,企图采取送将军印、送黄金、送赤兔马等办法拉拢。
关羽是熟读《春秋》的武将,一生重情重义,恩怨分明。虽然他决不可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但对曹操的拉拢仍然心存感激,尤其是曹操送了他心仪己久的赤兔马,好比爱车的男生收到一部超跑,谁不心动?
如果没有这一情节,那么曹操过华容道时,肯定被关羽一刀斩杀于马下,三国历史就改写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设计这一情节时,既要考虑故事的精彩性,突出诸葛亮的谋略、关羽的忠义、曹操的狡诈;又要考虑情节的合理性,否则三国历史将无法延续。所以才有了曹操有恩于关羽,关羽报恩的故事。
诸葛亮神一样的谋士,为什么明知关羽可能不靠谱,却执意让他守华容道?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一、曹操不能杀。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三分天下”战略,是充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得出来的。赤壁之战,孙权之所以愿意联合只剩2万残兵的刘备,那是因为大敌当前,多一个人多一份力。说是联合,其实是接纳。
如果曹操战死,曹军大乱,那么魏国就灭亡了,此时孙权肯定调转枪口,乘势消灭比较弱小的刘备,统一国家。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但曹操不能杀又不好明说,只有派关羽前去能达到放曹的意图。
二、杀杀关羽的傲气。诸葛亮虽然得到刘备赏识,但关羽等人并不服气,正好借机杀一下关羽的傲气。
为了把戏演足,诸葛亮用一招激将法让关羽立下军令状。
结局当然在诸葛亮的盘算之中,这一招也瞒过了刘备等人,连关羽本人都不知是计,从此对诸葛亮服服帖帖,不敢再轻视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