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乱政,曹操直言谏君,刺杀张让
汉灵帝时期,宦官乱政,祸乱朝纲。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准备诛杀宦官清君侧,然而事情泄露,宦官集团先下手为强,反被逼迫自刎,曹操上书陈宦官之奸邪,为窦武伸冤,但是昏庸无能的汉灵帝并没有接受曹操的劝谏,依旧宠信宦官集团。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高居太尉之职务,也就是说,曹操和宦官集团本应该处于统一战线,但是曹操依然为了江山社稷,没有与宦官集团同流合污,反而与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作对,这是难得可贵的。曹操还曾经进入“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府邸刺杀张让,虽然计划最终失败,但是曹操为了汉室舍生忘死的精神,依然值得敬佩。
黄巾起义,曹操大破黄巾,不畏权贵
黄巾起义爆发,曹操第一个招募义士讨伐黄巾军,受命讨伐颍川的黄巾军,结果以少胜多,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为东汉朝廷平定黄巾之乱立下汗马功劳,因功迁任“济南相”,在任期间“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朝廷准备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但是必须迎合权贵,他不屑于与权贵同流合污,于是放弃唾手可得的太守职位,辞官归乡。当时冀州刺史王芬准备废灵帝,立合肥侯,曾经拉拢曹操加入,曹操严词拒绝。
群雄讨董联盟名存实亡之际,曹操孤军深入
汉灵帝驾崩以后,大将军何进不顾曹操劝阻,令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讨伐十常侍,然而事情泄露,何进被诛杀,虽然袁绍、曹操等人及时进宫,诛杀了十常侍。但是,董卓此时也已经兵至洛阳,迅速控制朝廷。董卓废除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残暴不仁,于是设法逃离洛阳到陈留。到了陈留以后,“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当讨董联盟各怀鬼胎,名存实亡之际,又是曹操率军独自西进,进攻董卓,孤军深入至荥阳汴水,中徐荣埋伏,再加上兵微将寡,几乎全军覆没。曹操本人中箭,战马受伤,九死一生,幸好有从弟曹洪相救,才幸免于难。
李傕乱长安,献帝蒙尘之际,曹操扶持弱主
董卓被吕布杀死以后,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汉献帝号召天下诸侯勤王。李傕乱长安,献帝蒙尘之际,其他诸侯都只顾着争夺地盘,无视了汉献帝的诏书,只有曹操出兵进军长安,迎接献帝,若非曹操出兵,恐怕汉献帝就会一直落在李傕、郭汜手上,曹操一路护持汉献帝到许昌,并且迁都于此,维护了汉室社稷。而所谓“四世三公”的袁绍,居然一直图谋废献帝立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幽州牧刘虞性格软弱,连公孙瓒都压制不住,何况袁绍呢?袁绍此举目的在于扶持傀儡皇帝刘虞,从而控制东汉朝廷,若无曹操匡扶汉室,恐怕天下早已姓袁。
袁术称帝,曹操奉诏讨贼,维护汉室
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称帝。在诸侯尚且观望之际,曹操率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率领大军讨伐袁术。当时袁术带甲十余万,曹操不过数万兵马,可是为了维护汉室,曹操依然义无反顾的出兵进攻袁术,在曹操的号召之下,孙坚宣布与袁术划清界限,袁绍宣布与袁术断绝关系,吕布宣布与袁术解除盟约,各路诸侯都联合起来讨伐袁术。
袁绍背叛朝廷,进攻许都,曹操力挽狂澜
袁绍占据北方四州,背叛朝廷,进攻许都,北方四州各有州牧,都是东汉朝廷任命的朝廷命官,甚至还有汉室宗亲,袁绍能够夺取他们的地盘,证明已经背叛了东汉朝廷,如果不是曹操力挽狂澜,坚决抵抗袁绍,最终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最终击败袁绍,汉室早就姓袁了。
群雄割据,曹操东征西讨,维护国家统一
曹操担任丞相期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若非曹操东征西讨,维护国家统一,不知道天下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篡位称帝。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号称“匡扶汉室”的刘备,却称帝了。
因此,曹操是忠于汉室的汉臣,并非大汉贼。
对于,我想说的是事物是变化的,人是成长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同样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一样的,在最初和袁绍等人诛杀太监,平定十常侍之乱的时候,曹操的确是想做匡扶汉室的栋梁之臣的,直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也不曾变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内心的想法是在变化的,也完成了自己从栋梁之臣到世之枭雄的转化。平定十常侍之乱时,他看到了大将军何进的无勇少谋,看到了袁绍袁本初的优柔寡断,看到了宦官的飞扬跋扈,也看到了大汉皇室的昏庸无能。相比而言,自己有抱负有实力,为什么自己不能肩负起挽救天下危局的重任,成为那个四海归心的人呢?
董卓失败以后,曹操意识到这些诸侯表面上忠君报国,骨子里各怀鬼胎,都想通过讨伐董卓获得利益。为了一枚象征皇权的玉玺你争我夺,结果孙坚因此被刘表所杀。对于这些人,曹操发出了“竖子不足与谋!”的经典论断。
发发感慨是可以的,但没有真正的实力,想要成就霸业就是痴人说梦,曹操当然知道这点。因此他的第一步就是“挟天子以令不臣”,名正则言顺,为自己讨伐各路诸侯确立一个合法得力借口和理由,不是我要讨伐你,是天子授权,我只是代天巡狩而已。
当击败了袁绍这个心腹之患,又收服了荆襄九郡之后,曹操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这个时候,曹操要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称帝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权力顺利的移交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曹丕的问题。称帝的形式并不复杂,但是要做的工作却很多,按照曹操自己的想法就是时机未到。
篡汉不仅是曹操自己的想法,很多曹操的部属也希望曹操能更进一步,这样大家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曹操每向前迈进一步,就会出现新的阻力,因此曹操和大家说:“如果天命归我,我宁可做周文王!”曹操一方面替曹丕称帝扫除障碍,一方面把分封权臣的大恩就给了儿子曹丕,并给他物色了几个合适的肱骨之臣。不过曹操也看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不过当时的司马懿估计还没有动过篡权的念头,因为人是会变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