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父子确实没有100%的理由反隋,特别是李世民,为了反隋像个“蚱蜢”一样到处蹦跶就更加令人奇怪,难道他们不是大隋的旧臣吗?如果不是大隋,他们哪来的荣华富贵?……其实,直到今天都有人对李渊父子的反隋指指点点,因为这一切真的是有点怪!
不过,若要探寻其中奥秘,就要先从李渊与隋朝王室的关系说起……
大隋的外戚
唐高祖李渊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在长安出生,其祖父李虎和外祖父独孤信都是北周八柱国。当年李虎和宇文泰等人一手创建了北周,并被追封为“唐国公”,可谓是集荣宠于一身。
北周太保独孤信是鲜卑人,一生共育有七个女儿,却出了三位皇后,其中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嫁给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四女则嫁给了“嗣爵”的唐国公李昞,后来育有一子,即唐高祖李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李唐”非汉人宗室的原因。
所以,从亲戚关系的角度讲,杨坚是李渊的“七姨夫”,独孤伽罗是李渊的“七姨”。当然,后来杨坚登基建隋(589),你不能再这么称呼杨坚夫妇,要有君臣之礼。
其实,这个“姨夫”和“外甥”之间关系的近远,关键还是要看她们母亲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了吧?
李渊共有兄弟姐妹5人:3个哥哥和1个妹妹(同安公主)。然而,他的这三个哥哥均“早薨”。更悲催的是,李渊的父亲李昞在其七岁时便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李渊小时候就“早成、独立”,和其他的贵族子弟比起来,为人“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挺讨人喜欢。
独孤伽罗可怜姐姐“命苦”,再加上李渊本人“懂事”,所以就对自己的这个外甥格外照顾。
凭借自身才华,以及和自己“七姨”“七姨夫”的良好关系,李渊的仕途还算顺遂,担任了千牛备身的工作,负责保护隋文帝的安全。
公元581年起,杨坚决定让李渊外出历练历练,总不能一辈子就当个“保安”吧。于是,杨坚任命李渊为近卫武官,后又令其出任谯州刺史、泷州刺史和岐州刺史等职
——根据隋朝官制,刺史的品阶大约是在正四品~从三品。因此,李渊此时的官职、品阶已经不低。身为隋朝的外戚,李渊也应该感到知足。
时光荏苒,公元604年,文帝杨坚病逝,炀帝杨广继位,大隋换了人间。
起初,杨广对自己的这个“姨兄弟”还是不错的——将正在楼烦郡担任太守的李渊召回朝中担任殿内少监一职,后又“拜殿内少卿”。在这段时间内,杨广对于李渊还是很信任的。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的局势在慢慢变差……
李渊父子反了!
隋文帝杨坚一生勤俭,又施行仁政——“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为他的儿子杨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基础。
然而,杨广却是个“败家子”,不懂得珍惜,继位不久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洛阳宫、北修长城、开凿运河等),滥用民力物力致极,再加之其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竟使大隋王朝国力匮乏、民生凋敝,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正是在此背景下,民间竟然兴起了“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语。
大业九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趁杨广举兵东征高句丽之际发动叛乱。虽然叛乱很快便被镇压,但依然给杨广造车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再加之谶语的流行,使得杨广很快便怀疑到了李渊头上:
“以渊相表奇异,又应名图谶,忌之”。
有一次,杨广征李渊“诣行在所”,然而李渊却因生病而未能前往。这本是件小事,但还是引起了杨广的怀疑。是日,杨广闯入自己妃子、李渊外甥女王氏的寝宫问:“汝舅来何迟?”
王氏“以疾对”。
没想到,杨广竟然直接说:“可得死否?”——享受过这一“问候”的还有前楚国公杨素。
……
李渊知道以后,意识到杨广已经怀疑上自己,便“纵酒纳赂以自晦”。
这一招果然奏效,李渊很快便摆脱了杨广的怀疑,但两年后,另一个李氏宗族——李浑家族,却倒了大霉。
李浑“字金才”,是明公李穆第十子,炀帝年间“累官至右骁卫大将军,封郕公”,隋炀帝杨广“以其门族强盛,忌之”!
恰在此时,有个叫安迦陁的方士跟杨广讲“李氏当为天子” ,“劝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这正好与上面的谶语相应。安迦陁的话,说到了杨广的心里。于是,杨广很快便将李浑一家下了大狱问罪。
(615年)三月丁酉,杀浑、敏、善衡及宗族三十二人,自三从以上皆徙边儌——《资治通鉴·隋纪六》
得,李浑一家就这样遭了大难。
公元615年,杨广“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公元616年,杨广又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这是李渊“晋阳起兵”之前的最高官职。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终于在“晋阳起兵”,拉起了反隋的“大旗”!
可是,从李渊上述人生经历来看,不觉纳闷,李渊为何要反呢?
“匪夷所思”的谋反
是年(617年),炀帝杨广滞留江都;中原地区,李密的瓦岗军正与王世充展开大战……好一副天下大乱的景象。
而此时,年愈五十的太原留守李渊也在默默关注着局势,对于是否“反隋”反复思量。
那,李渊犹豫什么呢?
首先,李渊不是农民,没有遭受到隋朝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而其本身嗣爵唐国公 ,是隋朝皇室外戚,享受大隋的“食邑”,属于是既得利益者。
其次,虽然身为臣子的李渊也曾受到杨广的怀疑,但他毕竟已经用“自晦”的方式摆脱了嫌疑,反被认命为太原留守,这充分表明了杨广对他的信任——杨玄感发动叛乱,就是因为感受到了杨广的威胁、“心不自安”才反的。
故,李渊实在是找不到自己谋反的理由。
然而,他的次子李世民却“阴有安天下之志”,像个“蚱蜢”一样蹦来蹦去。
初,唐公李渊娶于神武肃公窦毅,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女,适太子千牛备身临汾柴绍——《资治通鉴·隋纪七》
当然,李世民只是太原留守李渊的儿子,是个“公子哥”,他能有啥权利?他也只能是敦促自己的父亲起兵罢了。
为此,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以及晋阳宫监裴寂组成了“忽悠李渊三人组”,为劝李渊谋反煞费苦心。
其时,“突厥寇马邑”,李渊的部队作战不利,败下阵来,对此,李渊害怕“获罪,甚忧之”。李世民则趁机劝谏父亲:
“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不料李渊大惊:“汝安得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说完,“因取纸笔,欲为表”的样子。
李世民也豁出去了:“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故欲执告,不敢辞死!”
见儿子如此决绝,李渊缓和了语气:“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
……
就这样,父子俩不欢而散。
李渊对于是否“反隋”犹豫不决,但局势不明,又不好跟儿子明讲,心中苦闷,便找到好友裴寂——即“忽悠李渊三人组”第三号人物喝酒。裴寂见李世民已经劝过一次了,又来了次“火上浇油”:
“二郎阴欲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待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原来,身为晋阳宫监的裴寂为了拉李渊下水,竟然安排晋阳宫宫女陪睡。按照裴寂所说,此事若被发现,当“诛”。
李渊一听,你小子在这儿等着我呢?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也只得无奈的表示:
“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如何,正须从之耳。”
这是李渊明确表态“反隋”。
不久,由于在对抗突厥的战事中失利,杨广果然要治李渊的罪,“遣使者执诣江都”,李渊还没等“起义兵”就被下了大狱。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李渊还未被押往江都时,杨广就又“遣使”赦免了他,官复原职。
那,杨广为什么要赦免李渊呢?
笔者揣测,或有两个因素:一来彼时天下大乱,路上不太平,李渊能不能被压送到江都,谁也说不好;二来李渊走了,谁还留守太原防御突厥呢?因此,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更像是杨广设的一个局,他压根就没想过致李渊的罪,只是走个过场而已——这再一次表明了杨广对李渊的信任。
然而,这一次,李渊真的怕了,遂于是年六月五日晋阳起兵反隋。
因此,我们看,李渊父子的起兵反隋更像是一种情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是一种顺势而为。
不过,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李渊的反隋,实际上,即使不反,也是可以的。
首先,如果考虑杨广的陷害,李渊再隐忍一年也是可以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杨广就一定要致其于死地。毕竟,杨广在其“晋阳起兵”的第二年就被宇文化及缢杀在江都。杨广死后,继任的隋朝君主,很难再去追究李渊的责任。
其次,李渊不反结局也不会差。
其时,李密的瓦岗军和王世充在中原地区大战,关中地区亦有隋朝的部队,故,时间久了,瓦岗军能否坚持下去,也是个问题。如果农民起义被扑灭,隋朝又会恢复到如前的状态。
即便败北的是隋军,在接下来收复关中的作战中,李渊一部也会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不一定就对李渊不利。
此两点也正说明李渊父子反隋的特别之处,并非非反不可。
总之,从“晋阳起兵”的结果看,李渊父子本质上就是“篡夺了”隋朝的江山,和杨坚当年篡夺北周差不多。只是,李唐王朝相对于隋来讲更成功,国祚更久罢了。
参考:《资治通鉴》、《隋书》
(网图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