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为何曹丕没有趁机偷袭呢?
答:因为没有条件,曹丕没有能力偷袭蜀汉本土。
那么曹丕眼光差吗?
答:差的很,差的令人发指。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曹丕有偷袭蜀汉的能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
曹魏无法偷袭蜀汉,怪他爹曹操。
当年曹操跟刘备争夺汉中,感觉自己刚不过,于是把汉中百姓全部迁走,给刘备留下了一千白地。
之后,曹操继续在秦岭以北实行移民。把雍凉一带的百姓全部迁往中原,把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也搬空了。
曹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古代行军打仗,因粮于敌和补给线长短非常重要。没有百姓,就没有粮食。刘备要从秦岭北伐,秦岭南边的汉中没有粮食,北边的雍凉也没有粮食,那么他的军队就只能依靠成都平原来补给,势必难以持续,这是曹操的想法。
可是,曹操这种做法的伤害是双向的,刘备出不来,曹操也进不去。因为对于曹军来说也是一样,雍凉和汉中都没有粮食,没有办法进行南征,直到屯田几十年后,邓艾和钟会才第一次杀进蜀地。
所以,从补给角度来看,曹魏偷袭蜀汉本土也是不可能的。唯一有可能的,是偷袭蜀汉的军队,即刘备的东征军队。
刘备也早就料到了这点,所以他命令黄权带领一万人驻扎在长江北岸防备魏军。后来夷陵之战失败后,这部分人直接投降了曹魏。
而且,就算曹魏真的要偷袭,凭借他们广袤的幅员和大军的动员时间,刘备的反映也一定快于他们。
所以从各种角度来看,曹丕偷袭刘备都是不可能的。他手下的谋士也是这么劝他的: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
第二个问题,曹丕应该怎么做呢?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个曹魏集团的谋士——刘晔。
刘晔在历史上并没有荀彧、郭嘉等人出名,但他绝对堪称是三国时期的顶级战略家,其对战略观察的准确程度,远超他人,他一辈子做出的战略判断,从未有过错误。
曹操时代,刘晔就做出过一系列的准确预测,包括在刚刚攻占汉中后劝曹操进攻益州等,可惜曹操都没有听取,但对刘晔十分重视。而到了曹丕时代,刘晔对战略局势的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
关羽死后,天下形势巨变,曹魏集团内部的谋士们当着曹丕,开始了一场辩论,讨论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而出兵。
大家的结论是——不会。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大家认为,蜀汉国小兵少,关羽一死,没啥人物了,国内害怕,肯定不敢出兵了。
注意,这是曹魏集团的谋士们集体做出的判断,除了刘晔。
刘晔认为——刘备必然会出兵!
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晔认为,刘备集团的立足根本就是“威武自强”,认怂不是刘备的性格。另外,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极好,不为关羽报仇,也不是刘备的性格。
曹丕不信,认为刘备不会出兵,没有做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后来果然证明,刘晔是对的。
而刘备出兵之后,孙权向曹丕称臣,曹魏集团又有了一次讨论,这次讨论的问题是——曹魏该不该出兵?该打谁?
大家认为,孙权是真的是臣服了,可喜可贺:
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
只有刘晔认为,孙权是假投降,是为了应付刘备的缓兵之计,必须趁他病要他命,而且他把孙权的目的看的一清二楚:
独晔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刘晔跟曹丕说的很明白,孙权就是为了防止两年作战,称臣是权宜之计,绝不能相信。
曹丕又不信,他倒是没有相信孙权真投降,他是认为,投降了再打人家,将来就没人投降了。
而刘晔对于曹魏出兵攻打东吴的后果,也有精准的判断: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刘晔认为,吴蜀自相残杀是天赐良机。魏国和刘备一起攻打东吴,孙权肯定扛不住,用不了几个月就要亡国。吴国灭了。蜀国启能独存?而且魏国得到的是建业附近的富庶地区,蜀国得到的是荆州地区,这样大局必然是魏国得到胜利!
战略分析已经到了这一步,曹丕的反应是什么呢?
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只能说,曹丕这个猪队友是真的带不动。
曹丕美滋滋的封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希望孙权能作为一个藩臣。果然结果如刘晔所料,刘备退兵之后,孙权立刻翻脸,什么臣不臣的,通通玩蛋去。
这个时候,曹丕愤怒了,想要打东吴了,刘晔劝他:
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
难听的话刘晔不敢说,刘晔恨不得指着曹丕的鼻子骂了:你个蠢货!趁火不打劫,现在人家刚刚打了胜仗,志得意满,你去干什么?!
结果是:“帝又不听”。
总是不听话的曹丕,带了三路大军去攻打东吴,被人家杀的大败亏输,比他爹还惨,自己差点没回来。
所以说,曹丕的战略水平,那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高”,一个人一步走错不难,难得是数年如一日的步步走错。四个二带俩王的好牌居然让他给打输了,只能说幸亏曹丕当政没几年就死了,他要是当政二十年,可能魏国的江山就轮不着司马懿来夺了……
三国时期,蜀吴势弱,本来是联合抗魏的。后来吴蜀因为荆州和关羽翻了脸,刘备亲率大军攻吴。汉中被蜀汉占据,曹魏很难快速进攻蜀汉,可是东吴空虚,又没有地利之便,正是魏国灭吴的大好时机,曹丕却按兵不动,他是怎么想的。
刘备兴兵之初,孙权派诸葛谨求和不成后,便向曹魏称臣,说明孙权极度害怕曹魏趁火打劫。如果曹丕出兵,在北向牵制东吴,蜀攻吴左,东吴不久必亡。而蜀汉太弱小,灭吴后即使分了东吴一半的地,也不是曹魏对手,早晚也将为曹魏所灭。可惜曹丕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一个所谓的最稳妥的办法,坐山观虎斗。等着蜀吴两国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人之利,将吴蜀一起灭掉。
曹丕认为东吴将惨败,天知道陆逊一把火竟把刘备的大军烧没了。一代枭雄刘备被打得狼狈不堪,东吴完胜。事情来得太突然,完全出乎曹丕预料。他本来准备的就是发兵东吴,现在又怕东吴灭蜀,只好仓促出兵。可对曹魏有利的战机早已丧失,士气大振的东吴趁热打铁,和曹魏干了一仗,把曹丕打到毫无脾气。
曹丕在这场愚蠢的战役中一无所获,连之前孙权向他称臣的虚名也没了。曹丕悔得肠子都青了。
可以假设,如果曹丕那个厉害的老爹还活着,曹操一定进攻东吴,先灭吴后灭蜀。曹丕死守兵法,玩什么完全脱离实际的坐山观虎斗,太过保守,错失良机。和曹操比起来,曹丕的眼光和魄力差的太多。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