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我对作家的认知也只停留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太自我封闭所致;今天算是找到知音了。看来,这是许多人的认知。那么,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呢?我想,可能有以下这些原因吧!
(路遥的写作精神与创作态度,似乎已经成为绝唱!)
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产生贫瘠作家、诗人的一个分水岭。
建国前后,我们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柳青、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浩然等;更不用提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了。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顶呱呱的!而反观90年代后(路遥之后),作家群似乎突然断层了,没有了。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二、商品经济大潮下,作家也被冲走了?
很多人在分析90年代后,作家、诗人断层现象时,通常认为是向钱看,向经济效益看齐,带走了作家深入生活的步伐——即经济繁荣的社会,社会富裕的时代,不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咋一听,蛮有道理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对——盛唐时期,为什么能涌现出那么多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的大诗人呢?
(路遥的写作精神与创作态度,似乎已经成为绝唱!)
三、思想观念出问题了。
其实,在眼下,作家、诗人的数量是众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每个省的作协会员都不下2000人,加上全国作协会员,全国范围内,拥有作家、诗人头衔的至少有2万人。这两万人每人每年写一部作品,一年就有2万部。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众多的作家、诗人却写不出一部有思想、有高度的传世之作。
究其原因,是作家、诗人已经背离文人的初心,写作不是为了抒发情感,而是为了晋级——将写作作为敲门砖;作家、诗人不去走近生活,都在关门呻吟,都在关门玩概念和新奇的手法;偶尔开开门窗,也不再学习老祖宗留下的文学财富,却对西方的什么意识流、魔幻等手法趋之若鹜。
(路遥的写作精神与创作态度,似乎已经成为绝唱!)
总之,作家、诗人的作品有高原,无高度是当下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80年代,我是个中学生,那个年代我们班同学好像都没有当作家的理想,认为作家的形象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是年轻人,都应该走进社会企业或事业单位里。包括我们的老师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人们心目中的作家都该是老专家作家,即使订购《中国少年报》都不好意思投稿。现在想想那个时候都是小平民思想,投稿的学生不是经过老师允许的班长,就是书香门第的孩子。不过同学们也没有怨言,甘心去工厂打工,任劳任怨。当时我爸妈催我找工作,别继续读书了,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将来找个好老公当个家庭主妇就行了。可我内心并不愿意,并不甘心,我偷偷报名读书,报名上自考大学,读中文系。我爸妈很生气,人家上自考大学都是学工商管理和会计,说我读语文什么用?工厂里不要学语文的。甚至我的前夫也说我:“一个女人伺候好老公、孩子就行了,上什么学?”我脾气倔,也因此和前夫离婚了。我从小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不想受到束缚,但我是个有主见的女孩,不会委曲求全。后来我又去学美术,学音乐,但都半途而废了,唯独文学继续坚持下去,直到现在出了四部诗集。虽然我50岁了,也经历了很多坎坷,可我活得很逍遥,我不许任何人阻碍我的发展,哪怕是我的父母或老公?我一样翻脸不认人。前夫不让我读书学习,让我当家庭主妇,我就勇敢地跟他离婚。从那以后,我爸妈再也不干扰我写作了。
现在我明白,作家根本不分现代和过去,因为作品是跟着时代走的,就是大作家鲁迅,也不可能写出20世纪的文学作品,时代在变化,文学作品也在变化,我们不能总沉浸在传统理念中。世界名著很多,在和平时代,怎么去写《战争与和平》?中国人总爱恋旧,认为旧作品都是好的。闻一多的诗歌很好,可有的人没想过他活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让我写政治诗歌,我还真不知该如何表达抗战时期的信仰?我只会写我的幸福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