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无奸不商,其实老祖宗另有深意,人们都理解错了
在当今的商品社会,成就了人人皆商人的局面,当时那个重农抑商的古代,商人被认为是舍本逐末的群体,不仅仅不被重视,还被国家不停的压制,他们不仅没有因为带动经济发展而受到重视,甚至被世人嫌弃。在古代,如果你选择了从商,你的家人都会觉得面上无光。
不过庆幸的是,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国家大力支持商品社会的发展。无论你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你都可以兼职成为一名商人,在互联网拥有一间线上的网络店铺,淘宝,朋友圈,各类购物app也都可以成为经商的平台。很多人都认为无奸不商,认为商人十分精明,小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可你知道吗,其实在“无奸不商”这个成语,在老祖宗发明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意思。
“无奸不商”在如今,都是用来形容商人的精明和狡诈,认为商人唯利是图,是一个贬义词。可其实在古代,“无奸不商”的“奸”是由尖利的“尖”演变而来。
在古代,商品还很单一,大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粮商则是古代商人的主流,在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卖粮时,会用一个叫斗的工具进行盛粮,然后在盛满后,将超出斗面的那部分抹平,以确保粮食分量的精确。
可有的商人为了提升竞争力,招揽更多的客人,在盛粮时便用了一点小心思,那就是在抹平斗上的粮食后,再给客人加一个粮食的尖,如果是经常来的熟客,那个尖则会更加饱满。
因此,“无尖不商”的初衷,并不是声讨商人的狡诈,相反它是一个偏于中性的词汇,用来形容商人实惠,会做生意,有经商的头脑。
但在后来的演变中,商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再也不是古代那个经商抬不起头的状态,商人们也失去了古代社会本本分分,实实惠惠的质朴,他们开始从利益出发,利用各种手段来压榨客户的资金以达到自己更大的利益。甚至有些商家打着甩卖大清仓,赔钱最后三天的旗号,吸引顾客,然后循环使用,达到一年365天的赔钱甩卖活动。
在这个商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几乎全民皆商人,可是有的商人做的是业界良心,而有的商人用的是耍小心机,甚至还有些商人昧着良心,坑某拐骗,还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而我只希望,从事经商行业的大家,都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别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希望老祖宗的教诲,能为我们日常的行为提供一个警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希望所有的商人,都能日进斗金。
科举考试始于隋代。隋唐时期“士农工商”商排最后,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开国以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商业贸易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商人受到尊重,地位有所提高。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仁宗诏令元帝国所属各州、郡、县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
诏书上说:“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只要“德才兼备”就可以参加考试。没有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明朝商人后代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政府还不断为流动性很强的商人提供了参加科举的便利——政府也给予了他们与其他流寓人员同样的可以在异地寄籍暂居或附籍的权利。清代没有不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
不仅参加科举,清代商人捐官的还很多。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