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阿凡达的电影还真的不少。今天来介绍历史上最伟大的20部特效电影。
这些电影每一部都在技术上有重大的成就,尽管这并不一定保证它自己是伟大的电影。
我从《月球之旅》开始说,最后以《阿凡达》为止,中间提到的有《大都会》《公民凯恩》《杰逊王子战群妖》《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等。早期的物理特效、化学特效,后来的电脑特效,各有各的精彩。

电影从发明之初就是一种科技成果,技术对电影制作来说从来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百余年来,好莱坞能在全球建立起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技术壁垒。
现在再看半个世纪以前的电影,也许你会觉得它的技术落伍了,但没有前人的积累,詹姆斯·卡梅隆永远也不会拍出他的《阿凡达》。
1.《月球之旅》(1902)

电影先驱梅里爱较早的一部影片,他第一次尝试10分钟以上的「长片」,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之一。他主要依赖的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基本的摄影技巧,例如停机、叠印、两次曝光。例如,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一阵烟,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突然消失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且耗时耗力,片长虽短,耗费了剧组四个多月来拍,可见一斑。
2.《失落的世界》(1925)

以「失落的世界」命名的恐龙电影有三部,分别拍摄于1925年、1960年和1997年,其中1925年和1997年的两部都运用了超越时代的特效技术,在电影特效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特效大师奥布莱恩(Willis H. O'Brien)在最早的这部《失落的世界》中出色运用了停格动画技术,对后世电影影响深远。这项技术的原理说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十分辛苦,技术人员为制作好的模型摆好姿势,拍摄下来,然后按照设计的动作略微改变模型姿势,重新再拍,如此进行成千上万次,才能拍出一条相对连贯的动作。

奥布莱恩同模型师花了两年时间制作了共50个模型,平均45厘米长,30厘米高,代表12种不同的恐龙,关节处都可活动,甚至模型内植入了气胆,在人工操作下,可以进行「呼吸」。
影片在缩微的丛林中拍摄,最多用了七台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捕捉模型的动作,后期制作的时候,再用活动遮片技术,在光学印片机上把真人表演合成到特效场景。
3.《大都会》(1927)

摄影师尤金·舒夫坦(Eugen Schüfftan)在《大都会》中运用了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舒夫坦方法」,他将放置在摄影机前面的镜子上所反射出来的景物,与摄影机前面的直接拍摄对象(实景或布景)用一次曝光合成在一个画面中。
镜子所反射的景物,可以是实景、绘画、模型或照片等,合成的效果跟同期绘画接景、模型接景相同。实景表演部分则需要将镜子的相应位置的反光涂层去掉。
运用这个方法,能利用镜子反射的景物里,部分地制作一些必要的特技效果,还可以获得使被摄对象分离、数量加倍、影像变形和出现倒影等许多效果。通过镜子反射出来的绘景拥有无限的景深,保证对焦了的准确性。它的主要原理被应用在后来的正投特效上。

这部影片花费百万马克,拍摄了两年之久,是默片时代当之无愧的巨片。其中半数预算都用在那座未来城市模型的缩微修筑上,模型场景里包含至少1500米的道路。导演朗格还创新地使用了「强制透视」的方法,令建筑看上去比实际的模型还要巨大。
4.《金刚》(1933)

1933年的《金刚》是电影特效的一大里程碑,尤其是传统的停格技术臻至大成。还是奥布莱恩,他进一步完善了《失落的世界》中的模型和停格技术,《金刚》中那头看上去有15米高的巨龙,实际上不足半米高。另有一个5米多高的连头带肩的大猩猩模型,内藏三人,用压缩空气和杠杆控制其头部动作。
5.《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

专门用于制作动画电影的多层摄影机早在1926年的德国动画片《阿基米德历险记》就初具雏形,但真正加以改进并发扬还是靠迪士尼公司,他们用这种设备制作了动画长片《白雪公主》。
多层摄影机可以让多幅画作以不同的速度从不同的距离在镜头前经过,形成以前的动画片不具备的远近层次感,迪士尼的多层摄影机最高可达7层,每一幅画用油彩画在玻璃上,这种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50多年后制作《小美人鱼》还在使用,之后才被计算机化的CAPS系统取代。
6.《绿野仙踪》(1939)

《绿野仙踪》是早期采用三色染印彩色法的代表作,而且这部童话题材的影片运用了多种机械、光学的特效、及缩微模型、背投和绘景,代表当时好莱坞最先进的特效水平。
比如有场戏,让扮演巫婆的演员站在液压操控的平台上,随后平台下降让演员消失,同时释放大量干冰蒸汽制造氛围,演员下降的时候戏服被固定在原处,所以形成巫婆消失的效果。更加复杂的是飞猴的制作,这混合了缩微橡胶猴与真人的表演。

龙卷风场景结合了模型背投技术和真人表演,先拍下龙卷风下的外部环境,投影到演员背后的银幕上,演员在银幕之前表演,再用摄影机拍下整个场景。这个场景耗资1万2千美元,全片总成本高达280万美元,比同年《乱世佳人》的390万也低不了多少。
7.《公民凯恩》(1941)

可能很少有人把《公民凯恩》和特效联系起来,那是因为其特效所用之处几乎都让人难以察觉。本来摄影师托兰对电影特效深恶痛绝,认为后期的光学特效处理会让影像的清晰度下降,所以他更喜欢使用机内遮挡多次曝光的方法。
但是并不宽裕的雷电华电影公司在这部片子上的投资无法满足威尔斯对视觉效果的追求。于是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和他的助手马克·罗布森向威尔斯推荐了雷电华的光学特效部门负责人林伍·邓恩(Linwood Dunn)。
作为二线的电影公司,雷电华拥有好莱坞当时最强的光学特效技术。《公民凯恩》将很多传统的特效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威尔斯并非乱用,他对特效的使用和他对摄影视觉效果的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写实主义的真实感,强调背景的作用,提供流畅的画面。在这种要求下,最常见的背投特效,只用了少数几处,这在4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过特效来帮助摄影的地方非常多,许多堪称经典的镜头都用了特效。比如传统上用来做圈入圈出、拉入拉出的光学洗印技术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和缩微模型结合后,被邓恩连在一起,在苏珊歌剧首演一场,通过把向下拉出画面和从上面拉入画面连在一起,完成了一个从歌剧舞台向上拉起到中间缩微模型制作的舞台设备,在提升到天桥上的技术人员的长镜头,大大提高了这个对比的强度。类似的在撒切尔图书馆,邓恩做了一个小的缩微模型撒切尔像,然后通过拉入拉出转换到真实大小的底座,再拉开到记者和管理员谈话。

模型的出现,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感。而在开始苏珊第一次出现的长镜头里,摄影机一路推到夜总会屋顶,并穿过屋顶窗户进入房间。由于是两个镜头拼接而成,由于在夜总会外面的镜头其实是对着模型拍摄,而内部是实景,画面并不连贯,于是邓恩通过自己发明的一种特制光学印片机对画面进行放缩补上中间的几格。
印片机的放缩还被用在了结尾有玫瑰花蕾字样的雪橇的特写,以及片头的水晶球(为了掩盖光学放大的颗粒感,按照威尔斯的建议在水晶球里加入了混动的雪花)。

在片头的长镜头里还大量使用了绘景,仅仙都的画面就用了五张不同的景片,每张都有不同的细节。仙都还有一个镜头,前景是苏珊脸部特写,在玩拼图游戏,远处是凯恩坐在沙发上,这两个画面是光学合成的,而后面大背景上的染色玻璃窗则是景片。景片还被系统地用在片头的新闻片里。
另外在新闻片里仙都的建造过程则用到了停格动画技术。据邓恩估计,此片一半以上的镜头里使用了电影特效。
8.《地球停转之日》(1951)

《地球停转之日》是一部50年代典型的天外威胁题材科幻片,它的特效却不像大多数科幻片那样张扬。人群围观飞船的航拍镜头,结合了光学印片和双片合成法,通过分次曝光同一批群众演员站在不同区域的底片,给观众造成人数翻倍的感觉。
此外,考虑到罗伯特·怀斯是雷电华培养出来的导演,那么本片的一些特效方法偷师自林伍·邓恩,就不令人奇怪了。
9.《世界之战》(1953)
尽管火星人在片中只是浮光掠影出现了两次,不过这仍是最值得一提的。火星人的手臂是机械控制的,内有充满空气的管道,让它看上去有脉搏,待它死去的时候,将气抽出。火星人的躯干是铁丝、木头和橡胶板制作的,演员穿上这身外套,双膝着地,如果需要「跑」,实际上有推车代劳。
10.《海底两万里》(1954)

《海底两万里》是迪士尼第一部CinemaScope制式的宽银幕电影。本片在特效上最大的亮点是一只耗费20万美元制作的巨大的机械鱿鱼,这个杰作是由特效专家Robert A. Mattey完成的,20年后,他又帮助斯皮尔伯格造出了大白鲨的模型,那是后话。这条巨型鱿鱼重达2吨,全身材料有钢筋、橡胶、塑料、玻璃、树脂,它的头部可以在遥控下活动。
因为是海洋题材,这部戏水下摄影的比重前所未有,通常由20个潜水员在水底待命,他们身着100公斤的潜水服,足够支持两小时的氧气袋,不过这份工也实在辛苦,没有人能在水底熬1小时以上。
11.《十诫》(1956)

摩西分开红海的一场戏是电影特效史上的神来之笔,花费了1百万美元的巨资。虽然导演西席·地密尔(Cecil B. DeMille)多年来不愿谈论这个场景的细节,但这在今天早已不是秘密,他的办法说穿了就是一招「顺拍逆放」,先拍摄两股水浪相撞的镜头,再倒过来放就成了把水分开,当然具体的实施可不像说说那么简单,水墙用了24大罐水从片场的斜坡上冲下来形成的,技术人员通过15个阀门来控制放水的速率,让1000多立方米的水在2分钟内流出,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壮观景象。
12.《禁忌星球》(1956)

本片有50年代制作最精细的机器人,全身多个部位可以活动,连在身上的各种电缆长达700多米,米高梅舍不得这个机器人只用一次,后来又用到其他片中及电视剧中。饶是如此珍贵,它里面还要钻进去一个人进行操控。
在声音效果上,本片亦有突破,这是第一部使用电子合成音乐(制造外星乐器的声音)的影片。
13.《梦游小人国》(1958)

迪士尼派出一个摄制组到爱尔兰拍摄外景,把主要人马留在美国本土的摄影棚,最后再用绘景方法将二处拍摄的镜头天衣无缝地合成在一起。如何让剧情中身高远低于常人的小人与正常人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并互动成了影片特效工作的关键之处,工作人员采用了当时颇为前卫的镜面摄影法和强制透视技术来造成巨大的身高差距,40多年后,彼得·杰克逊在《指环王》中也利用了同样的原理来拍摄霍比特人。
14. 《辛巴达七航妖岛》(1958)

第一部用印染彩色法拍停格动画的电影,Ray Harryhausen师从特效大师奥布莱恩,将他的绝招尽数学去,成为新一代停格动画技术的领军人物。从技术的原创性上说,《辛巴达七航妖岛》倒没有特别出新,比如人和骷髅大战的制作和当年《金刚》利用背投合成真人表演和模型动画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击剑的招数必须精准配合,难度上却大大增加了。
15.《杰逊王子战群妖》(1963)

《杰逊王子战群妖》是Ray Harryhausen继《辛巴达》后的又一部杰作,相隔五年的这两部影片在内容和特效处理上都颇为雷同,但Harryhausen将停格动画结合光学特效,逼真度上有了大的提高。
片尾有一场三个主人公大战七具骷髅的激战,骷髅模型其实只有20厘米高,可以灵便地活动,塑造出骷髅的各种格斗姿态是个极为费力的工作,一天忙下来能拍十几个就不错了,不过5分钟的剑斗花了工作人员4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16.《欢乐满人间》(1964)

让我们看看60年代的影片怎么来处理真人和动画的融合。本片采用了活动遮片将真人表演加到动画制作的背景上。导演让演员在照亮的银幕之前进行表演并摄制,并用特殊的技术将演员的图像从背景提取出来,然后制作动画部分的背景,为演员的轮廓留下需要的空白,最后将演员填上去便成。
17.《神奇旅程》(1966)

20世纪福斯这部耗时两年的影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场景的搭建上,和惯常缩小的模型不同,因为故事特殊,潜水艇在人体内穿行,所以这些模型都比剧情所述来得大,「大脑」的景就有30米长,肺动脉的直径是2米多。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场戏「抗体」攻击演员,吊威亚和摄影技巧都用上了,「抗体」是塑料带做的,连在演员身上,然后用威亚往回拉,然后把这段胶片倒过来,就成了「抗体」往演员身上靠。
18.《人猿星球》(1968)

《人猿星球》对化装术影响巨大,化装师John Chambers必须让带上猿人面具的演员正常地说话,这不只是在头上罩一层皮那么简单,他发现传统的面具材料——橡胶既厚又硬,不能让演员的嘴唇自如翻动,顺畅发音,于是他联同化工专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橡胶化合物,以及配套的粘合剂与颜料,满足影片的要求。
这些多孔的新物质不仅可以让演员的皮肤更舒服地出汗,而且可重复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化装上的开销。Chambers对好莱坞电影化装技术的另一贡献是将化装和卸装的过程流水化了,节约了一半时间,他的手段很快被同行采纳,用来加快工作效率。
19.《2001漫游太空》(1968)

本片在电影特效历史上写下了无数第一,效力过的许多特效工作人员后来都成为好莱坞的技术中坚,有「2001届毕业生」的称号。
影片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正投技术,包括打电话时透过舷窗看到地球和将真人表演投影到太空船舷窗上。模型太空船长16米左右,其拍摄运用了最早的运动控制技术。星门段落是用DouglasTrumbull设计的slit-scan摄影术完成的。十足逼真的失重场景其实不过是用了吊威亚。
20.《大白鲨》(1975)

斯皮尔伯格曾说:「没有哪部有关海的戏在技术上有这部困难。」他们没有按照惯例用水池、缩微模型等手段来草草敷衍,主要镜头都是在海上实地拍摄的。船只在海浪的推动下四处乱跑,剧组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重新固定,经常几个小时也拍不好一个镜头。
道具组制作了三只机械鲨鱼,一只是全身模型,用于水下拍摄,一只右转身的模型和一只左转身的模型,光造出来就花了25万美元,要让它们工作起来,涉及到复杂的气体力学、水力学和电子技术,最后的开销两倍还不止。特效师Mattey虽然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认为这一次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且人们不熟悉白鲨的习性,因为这种动物被人抓获囚禁后只能再活几个小时,工作人员到研究机构查阅了大量文献,还求助于鱼类专家,之后才从泥塑模型起步,一步步摸索,造出了鲨鱼般大小的机械模型。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影片最后那艘小船的设计,如何能让它按拍摄需要沉或浮。事实上剧组有两条一模一样的船,一条是普通的,另一条进行了特殊的改造,船底被掀掉了,拴上几个大桶,灌水则船沉,注入压缩空气则船浮。
你好,我是小悦悦,很高兴回答你。
我推荐国产电影《流浪地球》,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类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 豆瓣评分8.6!
该片讲述了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险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
影片以吴京主演的刘培强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家人获得船票,放弃了妻子的生命,自己前往太空工作,在刘培强即将完成任务,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意外发生,刘培强与自己的儿子和众多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工作人员,一起帮助地球远离危难,刘培强更是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舍小家为大家,促使地球回到既定航线,挽救了地球诸多生命。影片呈现出面对危机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9年9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第39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该片推荐为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2019年11月23日,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在福建厦门举办,《流浪地球》获最佳故事片奖。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